据历史记载,这眼井名叫一柏二石三眼井(谐音“一百二十三眼井”),是我国夏朝初年时期由凿井发明人伯夷所凿。因此,该井在历史上享有“天下第一井”之美誉。
立碑经过
据“天下第一井”的历史资料发现者、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介绍,他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新蔡县一柏二石三眼井是中华人凿的第一眼水井。于是,他把自己查阅的历史资料精心整理成简要的文字形式,上报县委、县政府。新蔡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把一柏二石三眼井确定为县级文物予以重点保护并立碑纪念。目前,新蔡县正积极上报省委、省政府,争取把一柏二石三眼井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
下面是谢石华发掘、整理的有关新蔡县一柏二石三眼井的文字材料:
新蔡于夏朝初年置吕侯国,二石三眼井传为吕侯伯夷所凿,原为土井,后为防止井沿坍塌,方便居民取水,上覆青石两块,石上凿孔三眼,遂有二石三眼井之称。因伯夷首先发明了凿井术,此井又有“天下第一井”之誉。
该井位于新蔡明清故城西城门外路南,口阔三尺,深三丈,水质清冽甘甜,从不干涸,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此前,井台南侧植有一棵柏树,西侧植有一棵皂角树(因树刺尖利细长,类似狼牙,又称狼牙树),东西对着土地神龛,四角各置石鼓一只,以供取水者歇息,故有“一柏二石三眼井,面前对着狼牙树,怀里抱着四只鼓,背后靠着土神住”之说。久而久之,一柏二石三眼井误传为一百二十三眼井,四方好奇者不知就里,常远道慕名而来,争看稀罕。
该井的出现,标志着先民已经从渔猎时代的流动生活方式跨入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2007年3月,新蔡县政府对此进行立碑保护,近期拟结合旧城河改造工程,恢复二石三眼井原貌,并在其上加盖凉亭,作为展示古吕文化和天下井源文化的一处景点。
伯夷其人
关于伯夷,散见于《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汉书》、《二十五史》等记载,目前,人们对于伯夷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历史上有伯夷和伯益两个人,二者相差数百年;二说是伯夷和伯益是兄弟俩,都是皋陶之子,对历史的贡献都很大;三说是伯夷和伯益是一个人,只是写法不同。不管怎么说,历史上有伯夷这个人是确凿无疑的。他因“佐禹治水有功,被禹封为吕侯”,在这一点上,史学家们是没有争议的。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驻马店通史》说,伯夷是炎帝的后裔,尧时掌四岳,舜时主礼,禹时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故古吕国(现在的新蔡)应建立在禹之晚期。
《中国通史》和《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说,伯夷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威望的人。他不仅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且朴实厚道,勤奋能干,凡事皆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五谷歉收,猛兽频繁出没,伤害百姓,再加上南方日渐强大的黎族、苗族的不断侵扰,天下动荡不安。伯夷帮助禹放火烧山泽,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并把猛兽赶跑。他还率众抗击黎族、苗族的军事进攻,“压迫黎族、苗族退居长江流域”。因为伯夷经常到古吕治理洪水和发展农业生产,在社会上德高望重,因此,“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之子伯夷作继位人”。禹封伯夷为吕侯,吕侯国即现在的新蔡县。据《新蔡县志》记载,新蔡县(过去的吕侯国)地形属淮北冲积湖积平原,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境内有湖洼地31处,其中较大者有蛟停湖、牛湖、叶郎湖、李大湖、党湖、石湖、马焦湖等。
禹的后期,也就是伯夷被禹封为吕侯后的一段时期,当时人们饮用河湖之中的浑水,很不卫生,特别是天旱时,人们饮水更加困难。伯夷带领国人,用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耜(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作为挖土工具,在吕侯国的都城(现在的新蔡县古吕镇)西城门内侧(明清新蔡故城西城门的外侧)“凿井”。当人们向地下挖到三丈多深时,清澈的泉水涌了出来。从此,人们开始饮用清洁甘甜的井水。伯夷凿的这口井,原为土井,因井口有四五尺宽,人们提水时随时有掉进井内的危险。伯夷又派人从外地运来两块八尺长、四尺宽、半尺厚的大青石,并找来石匠在两块青石上凿出3个直径各二尺的圆孔,然后把两块青石放在井口上。他还在井的西侧栽了一棵皂角树,在南侧植了一棵柏树,并在井台四角各放置一只石鼓,供打水的人临时休息。伯夷又在西城门洞南墙上砌一神龛,塑了一尊土地神像,城门打开时将井和神像掩于门后,只有在关闭城门时才能看见井和神像。故历史上传说“西城门有一狼牙树,狼牙树旁有一柏二石三眼井,怀里抱着四只鼓,背后靠着土神住,关门看得见,开门看不着”。
有了井,吕侯国人可离开河流,到远处进行农业生产;天旱时,还能浇灌农作物。因此,伯夷在凿出第一口井后,及时总结打井经验,然后在吕侯国大规模推广凿井技术。据历史记载,伯夷当时打了很多土井,因年代久远而先后塌陷,但是“一柏二石三眼井”因在城门附近,位置特殊,人们倍加爱惜,因此该井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凿井术逐渐传播到华夏各地,“一柏二石三眼井”又被誉为天下第一井。
吕国考证
据《中国通史》和魏茂春、张绍言《吕侯国史考》、张宗汉《新蔡县志》、王尽忠《新蔡县人物志》等书记载,伯夷本姜姓,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被禹封为吕侯,以今新蔡县地建立吕国。吕历夏、商、西周,世有国土,周穆王时国力渐弱,春秋初为宋国所并。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解释说:“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之膂也。”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荣誉称号,含有褒奖之义,然后才是他封地的名号。
《中国通史》说,当时吕侯国的疆域,东与临泉县东部吕寨至杨桥一线相接,西与平舆县万金店相连,北至临泉县鲷城北界,南到息县界沟,南北约一百里,东西约一百二十里,恰与古代诸侯五爵三级分封制(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相合,面积大于现在新蔡县面积的两倍还多。吕都位于现在新蔡县古吕镇。蔡都是在吕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已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汉以后,吕都旧地历为州、郡、县治所。新蔡成为我市封国最早、置县最早的县。
地名是历史的佐证。据历史记载,原古吕国境内以“吕”字命名的地名有二十多处,其中大部分在现在的新蔡县境内,如城西吕湖、吕沟、吕庄、吕塘坡,城西南有吕台、吕河,城东有吕寨、吕沟桥,城东北隅有吕侯墓群,明清以来有大吕书院、大吕中学、大吕仙庄等以上所有内容,都证明了古吕国在新蔡。
至于南阳之吕董吕村,《中国通史》、《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记载说,南阳之吕是西周初年周穆王(公元前976年~公元前922年在位)所封,与虞夏之际(约公元前21世纪)的伯夷封国不是一码事。它比伯夷生活的年代晚了一千多年。事实上,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年灭于楚,新蔡之吕于公元前656年灭于宋,二者灭国时间仅相差32年。因此,伯夷所封之吕在新蔡,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也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过去,有人认为南阳之吕早于新蔡,完全是牵强附会和强词夺理,是缺乏历史根据的。
历史沿革
据《中国通史》和《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记载,伯夷在新蔡发明凿井术后,凿井术在华夏民族得以推广。这标志着先民已经从渔猎时代的流动生活方式跨入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当时,除凿井外,人类还能造舆车、通音律、兴修水利、观测风向和关注候鸟的往来、草木的枯萎、虫禽的鸣蜇等,用来判断一年四季的变化和预测天气的阴晴冷热。
据明、清和民国时期出版的《新蔡县志》记载,随着一柏二石三眼井的出现,人类的凿井技术日趋成熟。该井因是土井,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淤泥,发生塌陷,每过一段时间,人们需要清理淤泥,然后才能喝上清洁的井水。到先秦时期,人类发明了造砖术(历史上的秦砖汉瓦时期),新蔡县的先民们,把一柏二石三眼井改砌为砖井。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乱等原因,新蔡一柏二石三眼井,先后经过很多次的修复和整理,以致保存至今。到明清时期,新蔡故城的面积约为吕国故城的二分之一,一柏二石三眼井的位置由新蔡故城西城门内侧变成西城门的外侧。至于历史上该井修复多少次,记者没有在史书上找到精确的记载。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该井旁边过去栽植的皂角树和柏树,现在已不复存在,所以该井现在被人称为二石三眼井。记者询问几位积古老人,他们说:“皂角树和柏树长得很粗大,需要几个人合抱!”“大炼钢铁时期,有人把皂角树和柏树砍掉当柴烧了。真是罪过啊!”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新蔡县志》记载,一柏二石三眼井在中国凿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因为谐音“一百二十三眼井”的关系,该井名扬四海。历史上,有很多搜古寻奇的读书人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新蔡观赏此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在新蔡县上中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的教授们,慕名前来新蔡县考察一柏二石三眼井。
据记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蔡县酒厂曾用一柏二石三眼井内清冽甘甜的井水酿制壮阳春、金皇后、大元帅和洪河特曲等优质名酒。这些酒因一柏二石三眼井的水质好曾畅销全国各个省市,一些华侨还把新蔡县生产的好酒带到东南亚一些国家销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