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小江南之汉中美景

家乡区县: 陕西省勉县

文化艺术

2013年末,全市拥有剧场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79.16万册;广播及电视发射台7座,拥有发射机36部,电视人口覆盖率99.05%,广播人口覆盖率97.44%。 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汉中市歌舞剧团(现已改为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南郑县剧团(现已改制为公司)、镇巴县文工团(现已改制为公司)、洋县剧团(现已改制为公司)、西乡县文工团(现已改制为公司)、汉台区京剧团、实验剧团、秦剧团三团合并改制为天汉演艺公司。
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汉调桄桄、端公戏、洋县悬台社火、镇巴民歌等。

举办的文化节有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文化旅游节、中国汉中茶叶节、城固县柑橘文化艺术节、勉县诸葛亮清明文化旅游节、紫柏山登山漂流节等。端公戏、汉中曲子、镇巴渔鼓、春倌说春、洋县传统造纸技艺、谢村黄酒酿造技艺、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等39个项目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汉调桄桄、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洋县架花焰火技艺、镇巴民歌、洋县佛教音乐、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6个项目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大型情景歌舞集成剧《秦巴山水间》,于2011年在第六届陕西省艺术届荣获歌舞类演出一等奖及多项艺术创作单项奖。
文物遗址

武侯墓 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尊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墓区占地360余亩,自公元263年刘禅下诏近墓修庙,经历代修葺,现为三院并联的围垣大院。墓庙北枕山梁,南面汉水,依山就势,尽显传统风水理念和陕南园林特色。武侯墓庙建筑以墓冢为中轴,沿轴线依次为山门、献殿、大殿、坟亭、墓冢、崇圣祠、万古云霄堂,南北两院及厢房对称分布。尤为珍贵者为现存汉柏22株,汉桂两株,皆荫翳挺拔,将墓区装点的高古清幽。
古汉台遗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楚汉相争时期筑建,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遂定国号为汉,他曾驻跸的宫廷被称为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作为府署官员的娱乐场所,号为汉郡之胜。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拜将坛遗址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南一环路。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拜将坛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得到过多次修缮,有史记载的有明代正德,清代嘉庆,明国三十二年和解放后的1985年以及2007年由政府斥资修缮。现占地面积50500平方米,其中景观面积43500平方米,形成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以仿古寨门、棋盘广场、亭台水榭、烽火哨台、汉代画像石刻等仿汉建筑群与园林景观谐美配置,是中外游人寻古览胜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优秀旅游景区。
武侯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边。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是全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是一个古建形式多样,布局严谨有序,中轴对称规范,建筑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的三国著名胜迹,景区占地80余亩,景区内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30余座150余间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建筑,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副),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古树名木35株。院内的旱莲被证实为世界稀有花树,树龄400余年,每年3月会举办旱莲花文化节。
石门十三品 又称汉魏十三品。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年间所开,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1970年国家因修建水库,将淹没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即石门十三品)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作品被誉为“国之瑰宝”,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十三品分别为:一品《石门》碑;二品《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畜君碑释文》摩崖;四品 《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
李家村文化遗址 位于西乡县城西南2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60年和1961年经考古单位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和刮削器;另为陶器类,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和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特征。陶器以夹砂灰白陶为主。还发掘出墓葬区和房屋遗址各1处,并有鹿角、兽骨等残存。出土有水稻谷粒。考古学家确认,该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处母系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专家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一个较可靠的线索”,“是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将李家村遗址命名为“李家村文化”,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
龙岗寺遗址 位于南郑县龙岗寺以东200米处。1983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发掘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遗址墓葬群落,其中有小孩瓮罐葬8处,出土石器、骨锥、骨箭簇、装饰品等200余件。同时,还发现仰韶文化窑穴30个,内藏石凿、石刀、石铲、石磨、骨铲、骨针、三足陶罐、陶碗、圈足碗等文物。1984年与1986年,陕西省汉水考古队发掘新石器时期墓葬两处,出土随葬品2000多件,内有玉铲10多副,大者长30厘米、宽10厘米,小者长10厘米、宽3~5厘米,是仰韶文化中首先发现的玉制生产工具。还有许多属龙山文化的黑陶片。龙岗寺共发掘墓葬455座,其中5座完整的李家村文化墓葬,434座完整的仰韶文化墓葬。
张良庙位于秦岭南麓紫柏山下,316国道旁,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张良的祠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洞天”。整个古建筑群依山而建,随形就势,自然天成,建筑与山林相映,北方宫殿与南方园林交融,九大院落错落有致,照壁、牌楼、进履桥、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园、拜石亭、洗心池、云梯、草亭、授书楼、五云楼、石牛、石鱼、避谷亭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拐拐竹”、“挂甲垂柏”、“庙台槭”等奇异物种更给古建筑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素有“紫柏山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城”的美誉。客人游历其间,如坠人间仙境,定会得到张良人生哲学的启迪,思想得到无限的升华。

bettermezzz(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