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琼英(1896~ ),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世居如皋城。袁琼英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五岁进私塾,将近十年的读书,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袁琼英看书的习惯几十年都未变。进入高龄以后,床头还是离不开书报,她还把自己读过的报纸上的连载小说剪辑成册,推荐给别人。视力减退后,她借助放大镜仍不时地看报看书。她的记忆力也比较好,直到百岁后还时常喜欢用刘姥姥、王熙凤和孙悟空等文学形象来比喻、形容某些人和事。八九十年前读过的警句和一些诗词,仍能流畅背诵。1997年,有位记者来他家采访,和她谈起唐诗,她一字不漏地背出了好几首。记者问她,你这么大年龄了,怎么还喜欢读书看报?她说:“读书看报好处多,可以明事知理,心胸开阔,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她是百岁寿星中的知识型老人。1997年春节前,如城镇政府为全镇的百岁老人设“千岁宴”,她被邀请参加。她经常说,想不到我能活到今天这个盛世,还耳聪目明,手脚灵活,身体健康。
袁琼英从小爱花、养花,这也是她性情得到陶冶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家过去的天井较大,有盆栽的山茶、雀舌、杜鹃、文竹,也有花坛中栽植的月季、芍药、牡丹和腊梅,还有三口大缸栽荷花。袁老太虽然已届高龄,但仍然经常拄着拐杖在天井花丛间来回走动,看看花木的长势和盆土的干湿等情况。90多岁后,还在房门外不远处放了三四盆盆景,亲自扦插、浇水、除草和修剪。后来住进公寓楼,养花的天井没有了,家中人就在房里和阳台上保留了几盆花草,让她继续在绿色和花香的环境中颐养天年。
袁老太的视力尚好,还能穿针缝补,有时她戴上老花眼镜,给自己补袜子,钉纽扣,不肯丢掉她几十年的针线活儿。兴致来了,还要把保存了几十年的亲手钩编的小工艺品拿出来加工整理,在节日里分赠给重孙、重孙女们。打扫卧室和洗澡、洗脚,她一直自理。即使身体偶有不适,需要卧床,她也坚持先起来,稍作活动再休息。她说:“我这么大年纪,如果几天不起来,以后就起不来了。”
袁老太体形较瘦,但精神矍铄,虽年逾百岁,但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健康状况良好。每年重阳节,如城镇政府组织医生为高龄老人检查身体,未发现她有什么重大疾病。她每天饮食起居几乎都和家里人同步进行,吃饭她特别注意细嚼慢咽和少吃多餐。她惟一的补品就是每天清晨冲一碗藕粉,她认为不少补品火气重不宜吃。袁老太很健谈。每当有熟人来看她,那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可以古往今来滔滔不绝地谈个不休。当然,也和其他老年人一样,谈得最多的还是往事。
平时家中的大小事情她还常过问,如:她过100岁生日,搞多大规模、请哪些客人,都得征得她的同意。生日前夕她还考虑到要做一桩善事,左思右想,想到离他家不远的市福利院里有几十位孤寡老人,她决定叫人送去400元人民币,让那些老人们也吃到长寿面,和她共同享受百岁生日的快乐,她说这样心里感到特别快感和满足。袁琼英长期和大儿一家人生活,大儿对她各方面照顾很好,尽量按照她的意愿办事。大儿除常和她谈古说今外,还选择一些国家大事、社会新闻讲给她听。家中的电视机放在她房中,家人经常陪她一起看。每天都有人和她聊天,减少她的寂寞感。家中有晚辈在外地上学或工作,她总担心他(她)们生活上没人照顾,当她见到孙辈们回来个个长得健壮就很高兴,她说孩子要成才,就要很好学习和到社会上去磨练。晚辈们对她十分尊敬和爱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