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创办于1942年冬,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以利抗战”。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部门都精简了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同志,把他们集中在比较安全的地带进行培训和学习。当时的冀鲁豫区属于泰西地委和行署,遵照上级指示决定以这部分学员为基础成立一所干部训练性质的学校。于是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便于1942年冬在东阿县的牛角店诞生了。为了避免敌人的注意,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开始的代号是“文和轩”。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初创时规模很小,仅有校长张海萍、指导员赵长文教员岳克寒等人,正式学员只有十八人,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未编入正式学员。随着规模的扩大,“文和轩”改名为泰西公学,其性质和任务未变。 1943年7月11日,冀鲁豫行署训令各中学“除带纪念意义者外一律按序列命名”,于是“文和轩”改称“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直接归泰西地委和行署领导,该校虽然叫中学,实际上是一所干部学校。 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是一所游击中学,没有固定校址,采取边行军边学习的方式办学。创办之初主要活动在今东阿县牛角店一带。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迁往平阴县城,更名为“冀鲁豫第四中学”。 1946年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该校迁往东阿县铜城一带,中心在大秦村。 1947年初,在阳谷的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一分校并入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又迁往茌平姜楼(现属东阿)、西城一带,后又迁往聊城县八大王庄。1947年四月又迁往茌平县吴官屯。 1948年夏学校迁往聊城双街(今聊城一中对面的原聊城一中)。1948年3月与泰西公学合并仍称冀鲁豫第四中学。泰西公学是由1946年从冀鲁豫第四中学分出的,当时在肥城边家院,1947年迁至东阿县邱陶庄。1949年8月,冀鲁豫行政公署撤销,平原省成立,冀鲁豫第四中学遂更名为“平原省聊城中学”。 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省聊城中学更名为聊城一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