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曲山与曲山禅院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曲山,又名兴隆山。位于东阿县鱼山乡镇府驻地东三华里的铜鱼路东侧,为泰山西来余脉,海拔五十二米,占地面积五百八十余亩。 据《东阿县志•民国志》记载:“黄河迤西,突出一山,其形弯曲,故名曲山。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其上,赐名为兴隆山。兴隆山南北两峰相对映照,山腰平坦,建有佛寺,极其壮丽。大殿两廊,钟鼓楼俱备,后有奎星楼,再后有文昌阁。殿东有禅院一区,幽雅宜人,往来观者多休息焉。殊不知创自何时。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于文定公(即于慎行)书‘曲山禅寺’四字。山前古迹有阴雨泉、金牛洞、元代柯亭、解仙翁之墓,其墓碑字迹漫漶不可卒读。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度支部(度支部是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清代原由户部理财,清光绪三十二年,改组部院各衙门,将户部更名为度支部)左丞陈宗妫居官清正,凡馈送敬赠,概不收受。用节省的俸禄为为曲山寺院植柏千余株,森森苍苍,渐已成林。” 东阿县鱼山中学 曹传喜说:关于“曲山”的来历,鱼山中学的曲建华老师讲,“曲山”原本无名,明朝万历年间为了在山的北麓修建寺院,从附近各村抽调了大批的劳力,其中曲庄抽调的劳力最多,付出的艰辛也最多。寺院落成后,方丈准备在寺前立一通纪事碑以示纪念,因石碑过于高大立了几次都没能成功。后来方丈承诺说,哪个村上的人如果能把石碑立起来,就以这个村给这座山和寺院命名。话音刚落,曲庄的民工一拥而上轻而易举地把石碑拉了起来,从此这座山就叫“曲山”,寺院被称为“曲山禅院”。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东阿知县特地请太子少保于慎行撰写了“曲山禅院”的匾额,悬挂于山门之上,使得寺院更加辉煌。事情的详细经过,记录在曲庄的《曲氏宗谱》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曲山禅院禅寺已于1958年大跃进时毁弃。如今的曲山已面目全非,唯有当年陈宗妫大人手植的十余株苍柏和清末维修寺院遗留的石碑,以及山之南麓的祭祀夯台,向行人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据《聊城晚报》2013年10月21日记者 张娜报导: 近日,东阿县鱼山镇姜韩村村民李磊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一通残碑,这块残碑引起了他的注意,据文物专家介绍,这是清光绪年间的一块祭祀碑。村里的老人说,这块残碑是从曲山的一个庙里运下来的,这也揭开了曲山的一段传奇。 10月19日,记者张娜来到姜韩村时,呈现在眼前的曲山却是一个个大坑,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山采石已经被开采完。目前,只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才能记得清之前曲山及曲山禅寺的原貌。 东阿县鱼山镇姜韩村的李磊在打扫菜园子时,发现垒砌菜园的一块石头上有字样,这是一块残碑,仔细看石碑上的字样,好像记录了一些重修寺庙的信息。 由于不常在家,这一发现让他很惊喜,他告诉了村里的老人,没想到老人们对此却反应平淡。家里的老人告诉李磊,这通残碑是从曲山上运下来的,当时是一整块,后来村里的人将其敲碎,用于垒砌院墙等。 据东阿县文管所原所长刘玉新介绍,这通石碑是一块祭祀残碑,大概是清末光绪年间的石碑。这是一整块石碑的一部分,从仅有的文字上可以看出,石碑上记载了寺庙的具体位置、寺庙的规模,以及寺庙破旧不堪需要重新修缮等信息。 记者张娜在鱼山镇姜韩村了解到,像这样的石碑村里有三四块。刘玉新说,这一带是汉墓群,绝大多数都是石棺墓,曾出土过陶罐、陶马、陶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墓室顶部都有贝壳,这说明当时这里地势低洼,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近几年来,有不少人陆续来此地盗墓。刘玉新指着杨树林中的一个洞告诉聊城晚报记者,这就是一个盗洞。盗洞被杨树叶遮掩,翻开杨树叶,几个编织袋堵住了盗洞,袋子里都是贝壳。顺着洞口往下看,洞有三四米深。据当地村民介绍,像这样的洞姜韩村还有不少,晚上经常会有盗墓者前来盗墓 姜玉本介绍,曲山的北面原来有一座寺院,里面有三个和尚,一个老和尚带着俩小和尚,老和尚叫祖顺,小和尚分别叫崇征(音)和崇凡(音)。寺庙有个石碑,碑上刻着“曲山禅寺”四个字。 1947年,黄河发大水,姜韩处于河西解放区,为了修石坝,山上石头庙里的石碑都被运到了黄河,其中也包括了“曲山禅寺”石碑,记录寺庙修缮的石碑也被敲碎用于村民自家的建设。1958年大跃进时期,山上的寺庙也被毁,姜玉本印象中,随着寺庙被毁,老和尚也离开了,离开那年老和尚有七十多岁。 考证史料确有曲山记载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对于曲山传奇,史料确有记载。据《东阿县志·民国志》记载:“黄河迤西,突出一山,其形弯曲,故名曲山。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其上,赐名为兴隆山。公元1590年,于文定公(即于慎行)书‘曲山禅寺’四字。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度支部左丞陈宗妫施银若干,载柏千余株,森森苍苍,渐已成林。” 曲山禅院的记载   曲山后山的南坡腰建有气势恢宏的曲山禅院。寺门口悬有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亲笔书写的“曲山禅寺”门额。前有天王殿,后有二层藏经楼,院内两侧是东西厢房。东面的院落是僧房。晨锺暮鼓,梵音阵阵,给这块土地凭空增添十分的幽静。明清时期,直达南北二京的古官路就从西山脚下通过。无数的过往宾客在此歇息游玩,留下诸多的诗句。   明朝嘉靖二年进士,嘉靖二十六年督察院右佥都御使,东阿苫山李序有《游隆兴寺》一首描述了当年曲山地理位置和寺院的状况:“背郭隆兴寺,重来日欲昏,楼高留夕照塔古腻苔痕,石室佛灯暗,松窗贝叶存,空门解三昧,好向坐中问。” 〖注〗“背郭隆兴寺”正道出旧城在曲山的东北侧,寺院则在山的南坡。三昧是佛教的语言,是梵语的音译,永远保持你的心境平等就是三昧。   那次乾隆就歇息在曲山的前山顶上卧虎石旁。在那里与寺里的主持作了一番畅谈。此地的风物人情,山川河流,一定在乾隆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曲山“曲山禅寺”门口之前,有一通高大的石碑,碑文由乾隆亲自撰写,碑文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南游曲山并赐名曲山为兴隆山这段历史。碑帽上雕刻着龙生九子之负屃,曲山顶上留下了插龙旗的旗杆窝。被称作隆兴寺的曲山禅寺,隆和兴两个字的顺序也就由此颠倒过来,改称兴隆寺。至于其中的隐藏的意义是什么?则可任由我们想象了。   传说,过去的曲山大洼里,每到秋后庄稼收获了。犁耙好了地,打好畦田播下小麦种就不用再管,到晚间就有金牛拉着银砘子,给砘地,保证苗齐苗全。再后来有个精明的江南蛮子,听说了这个秘密,就偷偷来到这里,打算捉到它。金牛只好在一个夜里朝东北跑了。破了这里的风水,金牛再也没有出现。   在曲山后山腰大寺院下有一个平台,过去周围村庄,不论谁家有红白喜事,摆席需要多少套瓷器,只要头一天来到这个地方烧上三柱香、烧上半刀火纸,把事情讲清楚,第二天一早,这里就会摆出所需要的器具,所需要的盘、碗、筷子、勺子数量不多不少。瓷器全是青花白瓷。时间久了,就有财迷的人家,常常偷偷留下只盘或碗的,结果到了后来,再烧香和祷告也不灵验了。 清朝末年,身为清末二品官员的陈宗妫(今鱼山乡青台铺村人)用节省的俸禄为曲山寺院植松树千棵,为村里修建一座学校。   1957年东阿县城修建东阿戏院,将曲山寺院所有砖木基石完全扒掉,运往县城。寺院不复存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姜韩村为改善孩子上学条件,党支部研究后在北山头建一小石灰窑,开始开山烧石灰。用卖石灰收入盖小学一座,大队部一个。接着单庄公社在山东南修建石灰窑一座,开始大规模开山。至今,曾经经历过世事沧桑的曲山整个主体已经完全开掉。陈宗妫所植下的千棵柏树,也剩下了不到二十株。

ruiqi(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