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卫
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记载:宋淳化三年……乃移(博)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现聊城古城)治也。旧有土城,宋淳化间筑。洪武五年,以砖石,后屡经修葺。
平山卫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志》云:城中有二阜,谓之平山,明初建卫于此,因名。今亦置平山卫。
《太祖实录》卷六六记载:平山卫洪武四年(1371)六月置……,因东昌城内古有平山而得名。平山卫指挥使司建在东昌城内今卫仓街西,辖千户所驻临清、濮州等地。
康熙年间平山卫被裁
明清时期,聊城先后先后设置平山卫、东昌卫和临清卫。其中,宣德五年(1430),武昌左护卫调至山东,更名东昌卫,建卫指挥使司于古城内考院街东首路北(《东昌府志》卷一三“兵戎”)。
当时,卫所军士全都另立户籍,一经签派为兵,不能随意脱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居民的富裕,卫所士兵开始挣脱对自己的人身束缚,有的贿赂官员出外营商,有的转投募兵、营兵,有的乞请习文,有的改从他业。
因而卫所制的功能大大削弱,渐变成运输、仓储、农耕等企业性质的组织,东昌军事重镇的地位也慢慢消失。
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平山卫,归东昌卫。雍正九年(1731),“令屯卫田亩可典于军户,不得私自典于民”。光绪二十八年(1902),“谕各省勘实屯地,檄屯户税契执业,改屯响为丁粮,归州县征解……裁卫官”(《清史稿·食货志·田制》),至此,军户成为民,屯田给契约成私产,屯响改为“皇粮国税”,由州县征收,卫所全废。
卫仓
“卫仓”是明清时期军用粮仓,明朝洪武年间,平山卫指挥使司设于卫仓街南首路西,而平山卫的仓库设在卫仓街的中段。1950年改为聊城监狱,1984年至1985年间,所拘捕的犯人全部羁押到新看守所,该监狱停止使用,改为家属院。
原聊城监狱的西墙外的胡同就是“卫仓胡同”
在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卫”辖“千户所”,“千户所”辖“百户所”,“百户所”辖“总旗”、“小旗”。“卫”向上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洪武四年(1371)六月,置……平山卫于山东”(《 太祖实录》卷六六),因东昌城内古有平山而得名。指挥使司建在东昌城内今卫仓街西,今天的光岳楼东路北卫仓街西侧,便是平山卫旧址,卫仓即平山卫仓库。
2013年重建的卫仓和卫仓会所位于古城区楼东大街路北,卫仓和卫仓会所(卫仓西邻)有两个入口,里面也有巷道相连。
重建的卫仓工程占地6.6亩,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18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近1300平方米。
重建的卫仓布局
前面部分西南角处的四合院落为衙署,是明代卫仓办公的地方;东南角的角楼为钟楼,是卫仓站岗放哨的地方。
衙署后面的东西两个厢房分别是武器库和粮仓,武器库和粮仓的后面是展示厅,展示厅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
2013年重建的卫仓北至监狱博物馆、南至楼东大街、西至卫仓街、东至东口北街。项目占地面积33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76.0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89.35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86.7平方米。
卫仓院内建有兵器库、古粮仓等,卫仓兵器库在卫仓院内的东厢房。
卫仓兵器库中,有古代的刀、枪、剑、戟、斧、流星锤等十八般兵器的仿制品。兵器库房中,还展出部分遗存的老兵器,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看造型就能想象出它们对敌时强大的杀伤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