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南山)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又名南山、都梁山,面临千里长淮,背倚九座秀峰,因环境幽雅,历代来都是文人学习的好地方,早在汉朝,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1985年定名“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又是历史文化明山,宋元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9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盱眙十景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占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怀古、杏花园春昼、瑞观清晓、会景亭陈迹、龟山寺晚钟,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现为省级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热忱欢迎广大游客到第一山游览。

  第一山,是盱眙的标志,也是盱眙的名片,来到了第一山,也就来到了盱眙!

  首先看到的“淮山胜境”牌坊,题额是佛学大师茗山的墨迹。明代大文豪吴承恩在《西游记》对第一山的美景有过精彩的描绘。将此胜境与蓬莱仙岛瀛洲仙山相媲美。南宋诗人杨万里说“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游第一山将抱憾终身。

  第一山雄踞淮水南岸,原名南山,因盛产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这也成了古县盱眙的别称。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诗兴勃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如今成了盱眙人敢为天下先的标志。盱眙这个县名原来就是山的名字,对此,人们习惯采用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的说法: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登山才可望远,而第一山正是举目千里的观景台。

  孔庙在游览这座历史文化名山之前,首先要到孔庙拜见孔圣人。孔庙是供奉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又称文庙(文宣王庙)。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建于慈氏山麓,明万历年间,重建于第一山麓。八百年来,屡废屡建。孔庙大成殿毁于1976年,重建于2001年。雄伟壮丽的大成殿以长淮为泮池,以青山为依托,横空出世。殿外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殿内斗拱交错,金碧辉煌。

  门头海蓝色横匾上“大成殿”三字为康熙御书。孟子以金声玉振赞誉孔子:奏乐从击钟(金声)开始,到击磬(玉振)结束,金声玉振是奏乐的全过程,比喻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所以这座宫殿式建筑称为大成殿。

  大殿中心为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的牌位,东侧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后面供奉着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时,四配与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伦堂左右两斋,一为进德,二为修业,这古老的学宫是孔庙建筑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试院。人们期望山川雄秀出奇杰之士,道光年间捐修者甚多,当时它以巨大的规模称雄安徽省(当时盱眙属安徽)。明清县试在明伦堂举行。童生要考取秀才(生员)须经县、府、院三试,仅县试就要考四、五场。明清时的明伦堂前,每当大考之日,黑黝黝的四更天,考生就手提灯笼、书籍、食物,胸挂蓝布袋(作放置试卷笔墨用),接踵而至。繁星似的灯笼长阵一直延伸到大街上。三试之后的幸运者,要成就功名还得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可悲的是,有人考到白发苍苍还是个“老童生”,诗云: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双手附耳殷勤问,未冠今朝是甚题。“未冠”就是尚未加冠,说明这眼花耳背的老头儿还是个“学童”!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1051-1107年)塑像。第一山因其诗得名,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米芾,字元章,襄阳人,人称米襄阳;历任地方官,徽宗时招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宋礼部叫南宫,故称之为米南宫。此人举止颠狂,又诨号“米颠”。他深得王献之笔意,豪迈俊逸,与蔡元长、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米芾还善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墨法自成一家。特别是米芾十分钟爱盱眙山水,知涟水军时多次沉醉其中,留连忘返,题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诗流传千古。塑像底座周围刻着米芾绝句,大多是吟咏第一山的。

  米芾题咏的都梁十景,除了西侧戚家山的“八仙台招隐”、南侧宝积山的“宝积山落照”、东侧的“清风山闻笛”和翠屏峰的“五塔寺归云”,其余六景全在公园内,由于第一山风景宜人、积淀丰厚,历朝重臣、历史名人和文坛精英纷至沓来,赋诗作文,尤其是苏东坡。他有这样的诗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淮上早发》)。他曾多次登临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东坡草亭 前面就是东坡草亭。一生坎坷的苏轼(1037-1101年)小米芾十四岁,却先他六年而逝。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先后任杭、密、徐、湖四州知州。元封二年因“乌台诗案”被陷入狱,后屡遭贬谪,徽宗时客死常州。其文章汪洋恣肆,其诗词清新豪放,又擅行楷,工画竹,通音律,是文学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苏轼在元封七年(1084年)被贬黄州五年后,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他从黄州沿江东下,千里跋涉,年底达泗州。途中举家重病,幼子去世,资用花尽,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虽汝州尚远,却不愿求人。其间因淮水结冰,苏轼滞留盱眙多日,几次游历南山,写下了好多首感人的词作。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所书的《行香子》草亭碑就是表达了当时的一种心境。如北望“野水荒湾”,于寒冷、枯寂的严冬,上第一山寻找春天:“其寻春,飞步孱颜。”果然多情的春天亲近诗人:“和风弄袖,香雾萦鬟。”同时也找到了欢笑:“正酒酣,人语笑,白云间。”超越了人间辛酸,飘飘欲仙。然而陪同的泗州太守兴尽而去:“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此时“玉宇清闲”,唯苏子“宴坐空山”,万般滋味忽上心头。

  瑞岩在第一山翠屏峰山腰,面临深谷,林木葱茏,超然尘外。瑞岩庵是宋代女冠(道士)朱妙真初创的,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年间重建,可惜又毁于文革。2001年新建了原庵的一部分??大殿,殿内正中供奉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琼霄塑像。

  米芾当年以“西山月落楚天低,不放红尘点翠微。鹤唳一声松露滴,水晶寒湿道人衣。”激赏瑞岩庵清晓。

  龙山寺 自此拾级而上便是重建的龙山寺。龙山寺原址在与第一山相连的龟山上。原寺初建于北宋开禧元年,内有五百尊铁罗汉,僧徒很多,晚课时钟声回荡于山水之间。寺毁于元末兵火,明代重建,由于为太后祝福,嫌龟字不雅,就改称龙山寺。北宋时米芾来游,听见晚钟,如同姑苏城外的夜半钟声,写道: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如今在新址重建的龙山寺,也可发出这种悠远的夜半钟声。

  纪念碑 这钟声也是警钟。向西折回便是侵华日军盱城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记下了1938年的屠城血案。1月3日,400多名日寇占领翠屏峰,架起机枪火炮,次日全城沦陷。两千多同胞惨遭屠杀,尸横遍地,血染成河。盱城知名人士姚挹之先生愤然写道:栋宇燃灰烬,无土不成焦。尸横大小巷,殷血染淮涛。前几年在公园后门西侧,发现了遇难同胞的尸骨坑,一层层白骨堆积如山,肩挨着肩,头枕着脚,惨不忍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Loyal(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