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一人多高的果树上,枝头挂满一串串的绿橙……走进即将收获的琼中绿橙种植基地,到处都是沉甸甸的果实,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今年绿橙肯定是个丰收年!”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湾岭镇排营坡琼中绿橙种植基地里,在果园里巡查的老王露出喜悦的笑容。近年来,琼中通过采取土地优惠、政府帮扶、创新机制等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县内外企业和广大农民参与开发、大力发展“琼中绿橙”产业,通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逐步把“琼中绿橙”品牌做大做强。据了解,琼中县今年绿橙挂果面积1.3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9600万元。这是琼中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琼中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涉农产业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0.3亿元,同比增长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7元,完成年度计划(7579元)的74%,同比增长15.6%。 据了解,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选准优势特色产业多元发展 该县在继续巩固和提升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效益的同时,依托海南中部(琼中)绿色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种桑养蚕、琼中鹅、琼中山鸡、琼中蜂蜜、铁皮石斛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以蚕桑产业为例:今年,由于橡胶、槟榔等主导产业市场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加之该县通过持续加大“以奖代补”等形式的政策扶持与倾力打造“千斤户、万斤村”示范工程,蚕桑产业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据统计,前三季度,该县已饲养蚕12批,收获11批,前11批蚕累计饲养6933.7张,同比增长26.8%,产鲜茧58.3万斤,同比增长20.1%,蚕农收入985.24万元。预计全年可饲养20批1.2万张蚕苗,可产鲜茧96万斤,年收益1600多万元,户均效益在1万元以上。其他的琼中鹅、琼中山鸡、罗非鱼和精品鱼等牧渔业的产值比重也逐步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该县大力实施“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从2013年开始,该县将实施“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大力实施“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加快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并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产业示范村,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与此同时,该县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重点扶持种养大户、专业户、示范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合作,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辐射能力,扩大带动范围,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手的引导、带头和示范作用,推动该县农业组织化、专业化发展。 据了解,该计划实施以来,全县已完成打造专业示范村69个、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3家、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605名,带动农户创业致富6000多户。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产业发展与富美乡村建设结合打造,是琼中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按照“抓点连线成片”推进方法,打造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会和谐的“富美乡村”示范点。2014年,琼中县力争在全县高规格、高品质建设“营根-长征”、“湾岭-黎母山”和红毛镇片区共18个行政村,建成“富美乡镇”1个、“富美乡村”精品村6个、“富美乡村”重点村6个、“富美乡村”特色村6个,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琼中依托得天独厚地理区位优势,结合“琼中富美乡村”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农业休闲观光园、红色旅游及“奔格内”乡村自由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态。 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实施“公司 乡村经营户”、“公司+景区景点”联合经营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分散经营的农户和休闲观光农业点,以红岭水库、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生长点,利用黎苗文化、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结合各乡镇、村(点)特色发展休闲农庄和农(渔)家乐,并组建休闲观光为主的“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协会),提高“农家乐”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便于对全县“农家乐”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同时,依托琼中生态科技产业园,充分挖掘该县特色农业产业的文化底蕴,建设一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绿橙果园、养蜂园、桑蚕园、南药园等经营性特色农业观光园。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三农”综合投入 持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琼中县通过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三农”综合投入,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大力推广小额贷款琼中模式,引导各类资金投向“三农”,投向优势特色产业。 截至今年8月底,共投入资金2.9亿元用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资金5745.8万元,完成预算(1.2亿元)的48%。历年累计发放农民小额贷款11449户,金额2.06亿元,惠及农村人口约5.7万人,其中今年新增发放1109户,新增惠及农村人口约5545人,金额3155.45万元,完成省下达目标的94%(省下达2014年目标3351万元),返还农户贴息金额103.6万元。 该县还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推动县级农口部门预算资金整合,完善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奖补机制,积极探索专项资金支农方式,尝试股权投资、贴息、奖补和组建资金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利用该县与省农信社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巩固“琼中模式”农民小额贷款的基础上,探索农村“两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抵押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农村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同时加大惠农保险力度,抓好水稻、橡胶等政策性涉农保险工作,发展林业、优势农产品保险等险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参保率。 抓好涉农项目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该县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了琼中鹅产业化项目、缫丝加工厂项目、琼中县原蚕基地项目、琼中绿橙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种苗补助项目、槟榔加工厂以及蜂蜜加工厂等项目,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 琼中鹅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建设种鹅场、鹅产业加工园、扶持农民建鹅舍和鹅苗等。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2227万元,完成计划(4623万元)的48%。该项目的建成,将成为琼中县和其他中部市县优良鹅苗主要供应基地,将对海南中部市县鹅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琼中缫丝加工厂项目建成后,丝厂劳动定员400人,正常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亿元以上,间接带动全县6000多户农民、约30%的农业人口从事种桑养蚕产业,目前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占总投资(5700万元)的45.6%。 琼中县原蚕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年培育10万张优质蚕种,可满足我省中部市县近几年发展桑蚕产业对蚕种的需求。该项目的建成也为我省桑蚕产业最前端的蚕种生产掀开了重要的篇章,标志着海南发展桑蚕产业所需的蚕种,可以自给,结束了蚕种要到大陆调运的历史,避免了长途运输影响蚕种质量的隐患。 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户向科技要效益截至今年8月底,琼中全县围绕橡胶、槟榔、绿橙、桑蚕、琼中鹅、琼中山鸡、蜂蜜、灵芝、铁皮石斛等传统主导产业或新兴特色产业,依托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海南“万名中专生”培养计划、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小额贷款培训等项目,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培训、村组轮训、实训等方式,共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310期,专题讲座21场,培训农民2.3万人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