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二)

家乡区县: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三、男子佩饰

(1)火镰与佩刀:这是旧时草原上蒙古族男子常带的用具。火镰是把月牙形的铁块固定在香牛皮小包边上的打火工具。使用方法是把“乌拉草”(一种晒干后加王制作的易燃草绒)和“齐胡日”石(碰撞后易进火星的石片),紧紧挟在手指闻,用铁块磨擦,依靠火星点燃草绒。佩刀 也称蒙古刀。刀把约3-4寸,刀鞘约6-8寸,都是用檀香木或黄羊角精制而成,并套上雕有各式花纹的银套。还有配筷子筒的蒙古刀,最讲究的是象牙筷子或银筷子。

(2)“托海” 挂在腰带上,用于携带火镰和佩刀。“托海”下部有系带火镰、佩刀的月牙形孔,上镶嵌一块银元大小的珊瑚,周围有花纹图案。“托海”主要是为携带火镰和佩刀方便。

(3)褡裢袋:选料大部分是褐色或黑色缎子,两头缝合,中间有长条开口。褡裢袋一般挟在腰带左侧。

(4)烟荷包:缝制烟荷包是很讲究的,要绣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套口镶嵌有珊瑚、翡翠饰物的银块。银块又连着银链子,头儿上挂着银制小锅、小槌子、烟签或髌形银块、洋钱。烟袋套挂在腰带上,这样使用方便。在流行草原的民歌中,有许多以烟荷包为信物,表达男女爱情。烟荷包有的有飘带,有的没飘带。

(5)碗袋:这是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携带饭碗的物品。它用绸缎缝制而成,袋面绣有各种图案,袋底儿有各色飘带,袋口可折叠6层。碗袋平时揣在怀里,所用的碗有木制的,也有银碗。

除了以上的佩饰以外,还有一些其他佩物,如脖子上佩带玛瑙是为防患麻痹症;佩带绿松石是为防患肝、胆类疾病;佩带黄琥珀是为防患肺病等等。

四、女子服饰及佩饰

锡盟地区的蒙古族女子,元朝时戴“姑姑”帽,清朝以后主要戴“陶如勒”帽(大板帽)、“扎拉吐”帽(带缨帽)、“布其鲁日”帽(带领帽)、双檐黑大绒帽和四耳“陶日其格"帽(瓜皮帽)等。所穿衣服形式也基本与男子的相同,只是颜色、系束不同。
(1)“扎拉吐"帽: 是乌珠穆沁姑娘出嫁时,从戴耳坠子那天开始,一直戴到回访娘家的时候。

(2)头巾:是蒙古族妇女比较普遍使用的。年轻女子大都喜爱有各种精美花纹的头巾。色泽有粉红、青蓝、鲜绿、洁白、深棕、葫芦黄等。头巾都选用绸子料,长度9尺左右。头巾的戴法是:把两头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花边儿,有的喜欢用带缨子或网格的头巾。包扎时将头巾的一头儿夹在右侧鬓角上,并略露下垂。外出时,一般只露眼睛,以防日晒、风吹。

(3)女式蒙古袍:选用有各种金银图案的红、绿等各种缎子。镶边儿、钉纽扣与男子服饰基本相同。青少年女子蒙古袍的领袖、襟儿和下摆,一般用3指宽黑大绒贴边儿,而后用3种颜色的库锦镶边儿,里子是用白绵羊羔皮或水獭皮。

(4)“奥吉” 即齐肩长褂,这种衣服只有已婚妇女穿用。选料是有金银花纹的黑、褐、深绿色缎子、库锦。奥吉没有袖子和领子,领口呈圆形。4个下摆,有4个开衩,都用3种颜色的库锦镶边儿,宽4指,3条边儿之间还要用各种颜色的细绦子、金银丝线。4。个开衩口角上缝有四方形的“昭德旺”头形图案(一种带双眼儿的图案)。长褂是直襟,襟上角一般有9种颜色的图案。领口上的扣子要钉在图案之上,其余5个扣子从图案下均衡钉住。穿这种长褂,只扣3个纽扣,其余不扣。

(5)“穆仁查木查” 是部分地区妇女夏天较喜爱的服饰。这是与蒙古袍一样的长袍,但选料是白粗布。领袖、襟、下摆等都用白布镶边儿。脖领、襟上角、腋窝上钉有银或铜纽扣。这种长袍不讲究针法,只在家内穿。此种服饰在阿巴嘎旗一带最为流行。

(6)女子佩饰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女子的佩饰一般以金银珠宝头饰为主,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节日、庆典,她们都会精心打扮,穿着一新,然后戴上佩饰。这种佩饰讲究程度往往依家庭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原因而略显不同。另外,佩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并赋予新的内容。

(7)“额箍” 依头形做成一寸左右宽的黑布圈,上嵌一行行大小不等的珊瑚。前额正中的大珊瑚叫“钱达木呢"(如意宝之意),大珊瑚两侧有稍小的珊瑚5-6个。

(8)“陶希力” 也叫前额网带或“恒合勒”。“陶希力”连在“钱达木呢”的下面,是珍珠、珊瑚串成斜格垂吊,恰好遮住妇女的整个额部。这一条条下垂的条儿乌珠穆沁一带叫“图如布其”。这种悬饰条子,乌珠穆沁一带是1 6条。“陶希力”后侧正中镶嵌珊瑚,周围有斜格叶子图案的一对半圆形银片。“陶希力”同额箍正好压住腮根,所以称之为“希纳根达日布其”(压腮发带之意)。“希纳根达日布其”下有6个眼儿,每个眼上都串挂珍珠珊瑚条,这些条叫“温珠日嘎”(垂饰之意)。

(9)“锡力冉日” 指后脖颈网带,它是把小珊瑚串成斜格,用青金石、绿松石做腿,或把珊瑚、绿松石穿串成网带,宽约7~8寸长,长约2尺的大块垂饰。“锡力陶日”的上部和额箍的后部分相联,可遮住整个后颈部位,一直垂到胯骨部。也有用琥珀做的网带,但下垂仅止肩部。苏尼特一带还在“锡力陶日”的两边儿各饰一只小铃。

(10)“塔图日” 是“陶希力”、“希纳根达日布其”、“锡力陶日”的总称。乌珠穆沁地区还有“比图塔图日"。这种额箍,是黑缎脑圈上距离均衡地钉有空心长圆形银制泡钉5个,并有深红珊瑚镶三条边儿,最下面一条珊瑚较大。l 5条红、绿色“图如布其”上有银制卡子,卡子上挂有小块珊瑚串成的斜格网带,并固定在第三条珊瑚上。在额箍两侧的“希纳根达日布其”下部,分别挂有一尺长的银链子6条。察哈尔和乌珠穆沁还有一种简易的“塔图日”,用于家里来客人时佩带。

(11)“随合” 意为垂饰带。是把一行行珊瑚、绿松石、珍珠钉在一寸宽的黑布带上,横放在头顶。这叫“随合”的平衡带。阿巴嘎一带把“随合”固定在额箍后侧环上,即三块不同形状的银片,由银轴连在一起。第一个银片在上边,呈半圆形,中间嵌入桃儿形或月牙形珊瑚、珍珠等饰物。另两片呈四方形,中间嵌入圆形珊瑚、珍珠各一个。3个银片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略大些,嵌入物也一个比一个略大。“随合”的银片后有增至5个的。第一个银片同平衡带相联,“随合”可直接垂至胸部。第3个银片又挂着三层长短不一的珊瑚、珍珠链,把妇女胸部装饰的琳琅满目。每条“随合”链的正中串有珊瑚、翡翠、绿松石、青金石等饰物,统称为垂饰顶子。戴头饰的妇女行走时,为防“随合”来回晃动,一般用银链或丝线把两旁的大“随合”串起,提到后颈。

(12)“希哈拉嘎” 发带之意。由一对长方形银套儿、银簪子、布发带组成。察哈尔妇女把头发分成两部分套进银套儿,然后用发带扎住编好,银簪子勾住辫头后返过来又插进银套儿里。也有把两条辫子包进用珊瑚串成的斜格网袋,从耳后垂到胸前。

(13)“额木格” 即耳环。蒙古族妇女大多戴珍珠或银耳环,也有戴金耳环。珍珠耳环,串珍珠1~2寸,并有珊瑚或翡翠做坠子。银耳环呈圆形,钩上有嵌入物,用珍珠、珊瑚做坠子。金耳环亦呈圆形,并有少量珍珠坠子。

(14)“勃古” 意为手镯。解放前戴手镯有贫富之分。平民百姓大都戴银镯,富人和官吏家妇女讲究戴金、翡翠或玉石手镯。手镯饰有嵌入物、花纹或盘龙图案。老年人也有戴赤铜手镯,据说对风湿病有疗效。

(15)“勃格吉” 意为戒指。蒙古族男女都喜爱戴。一般有说法认为无名指是生命之要,所以习惯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妇女除两个中指外,另八个手指也都有戴的。戒指的种类分金、银、翡翠、玉石等,大都也有嵌入物。

(16)“迪山勃勒” 汉语意为腰侧饰物,在原察哈尔地区多见。它是一个四方银片,上嵌入钱币大小的珊瑚,下坠有五六条珍珠、珊瑚串,可垂到膝盖附近。戴“迪山勃勒”的多为新媳妇,为遮住“奥吉"(齐肩长褂)左右两侧的开衩口而挂于腰侧。

(17)“哈布塔嘎” 即荷包。是样式呈圆形或桃儿形的一对小袋儿。一个装鼻烟壶,另一个装针线、顶针。没出嫁的姑娘不戴鼻烟壶荷包。

(18)金牌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可戴。金牌是一种吉祥物,装在金、银、铜不等的盒中,小孩佩戴的金牌里另有红或褐色珊瑚、绿松石、黄琥珀等,还有从活佛那里接受的熏香法和咒符。

(19)“阿仁阿木台” 意为方形披肩。它呈四方形,3尺长宽。一般选用红缎子料面,并抹浆硬化,上饰有10行珊瑚、绿松石、琥珀、海螺和金银色绦子等物,下有带缨的金银小铃。

这些 一定已经让大家凌乱了吧,本来就很繁琐,又有很多蒙古语,也是因为蒙古服不仅仅是简单的服饰,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含义。但是真的真的很漂亮的,有机会大家一定要穿一下哦!

EarMetis(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