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寻求更美好的未来
翻开闽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剪纸(柘荣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11月15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5年12月,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当年年底立即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评审委员会。
2008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专职的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也是目前全省9个设区市唯一具有独立编制的常设机构。
2009年4月,我市编辑出版了13卷本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以800万字的篇幅详尽记录了畲族文化。同年9月,市畲族文化研究所成立,成为国内首家地市一级的畲族文化研究所。
2010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4年3月,《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书稿编纂工作。
陈扬州表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其保护工作也得到了中央及省、市的大力支持。
对于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鼓励和支持,文化部多次下拨保护经费。2011年补助范围由原来的4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扩大到全市10位,保护经费也提高至每年每人1万元。2010年至今,省文化厅和财政厅联合下拨60岁以上省级传承人每年每人3000元的保护经费。而市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3年安排5万元,作为抢救畲族文化遗产的专项经费。2005年市财政又安排经费6万元用于第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工作,2013年市政府批准设立宁德市非遗保护专项经费,每年20万元,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陈扬州表示,下一阶段将注重推动原有项目的保护、提升,发掘一批新项目,促进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柘荣剪纸”、“黄家蒸笼”、“畲族银饰”、“畲族乌饭”、“畲族医药”、“畲族服饰”等项目,将加大与产业开发力度,实现传统工艺品的商业价值,以生产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创建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意义非凡。目前,我市已经公布了第一批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0个示范点,争取用2至3年时间,以点带面,由小而大,在全省建立国内首个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在文化遗产里看闽东山海如何演绎和延续传统的故事,我们期待翻开下一个更美的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