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淡出闽东史册的身影1

家乡区县: 福建省蕉城区

 《福宁州志》中,记载着一种大量被府衙和民间用来制作告示、族谱、田契、佛经等印刷品的工艺,这便是诞生于我国的伟大发明印刷术,它开端于雕版印刷,更进于活版印刷。然而到了近代闽东文史志书中,无论雕版还是活版,都已渐渐淡出,以至于难觅其踪,如今只有从零散于一些县市的传统工艺中,方能管窥其一斑。

刻木印制“冥纸”

留存雕版工艺

在蕉城区霍童镇邑坂村,有一种流传已千百年的习俗,每逢七月中元节祭祖时,当地人焚烧纸钱时,要附上印有一段佛经的草纸。据说附上这样的“冥纸”,才能让受祭者顺利“收到”。村中一家纸店内,年近七旬的林立则师傅,正用毛刷蘸上墨,均匀地涂刷在一块雕刻着反字的木印版上,再用一张张黄草纸蒙上版,用那双粗糙的大手向两边一抹,再用一把棕刷在纸上来回拂刷,最后用力适中地揭下草纸,一张印着佛经的“冥纸”便印制完成。

“我们祖上就做这个,传到我已经有几十代了。”林立则印完一叠纸,将纸分成一百张一摞打包,然后将木刻版小心地整理好,收进一个木箱里。“这里面是全副家当,平时要锁好,有用的时候才拿出来!”箱子里除大大小小的木刻版,还有一套平口、斜口、尖口的凿刻,另有一方磨石、一柄木锤。据他介绍,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至于选用哪一种木材做雕版,一般是要根据印刷品的精细程度,再选用硬度不同的木材。雕版印刷的流程分为三步,首先将要雕刻的内容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趁墨迹未干,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转移到木板上,再用凿刻按照墨迹轮廓雕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校正无误后就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其次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最后在刷好油墨的印版表面覆盖上一张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拍打整个纸面,揭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一次印刷。然后重复第二、第三两个过程,从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朱圣强(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