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文化产业网消息 (周晓京 甘峰 彭佳潘 文/图) 制菁,这个名词在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它可是闽东一个重要的“龙头产业”,是创汇的工业利器,制菁业在闽东的技术发展也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这项极具历史特色的产业和技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今天的我们,只能从一些残迹旧址和资料记忆中去寻味那个时代的繁盛景象……
鲜为人知的
旧时蕉城“小台湾”
在许多年轻人头脑中,制菁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头脑中,还会有这样的印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闽东的乡村中,经常会有人挑着担子,在街头巷尾叫着“染布啊,染布呀,染青的染蓝的布呀……”许多人听到后,就争相将自己的棉麻布衣服拿出来,染一件一元或一元五角钱,看着那些新染的颜色漂亮的棉麻衣服,心里就觉得特别开心。更早些的时候,在蕉城区的洋中、七都等地,都还有染坊,人们经常会将自己制造的棉麻衣服送到染坊去染,在农村,有的老人甚至会自己制作染布的原料。旧时闽东的山区,还有人会亲自上山去挖一些特殊植物的茎或叶,然后放进锅里进行熬煮、提取加工,最后制成能染制布料的染料。这其中,红色类的通常用的是茜草、红花、苏枋,工艺相对简单,而蓝色的叫菁靛,所用的原料为大青(蓝草),工艺相对要复杂得多,技术也比较讲究。由于旧时的百姓多喜爱穿青色和蓝色的衣服,因而这门技术,也为从业者带来了财富。
但如果不是寻访到熟悉制菁业的文史工作者和见证人,如今的人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访制菁业的印迹。
我市的文史爱好者甘峰和彭佳潘对闽东制菁业曾有过专门考证,他们曾写过关于闽东制菁业的文章。记者通过甘峰了解到,探寻闽东制菁业,必先寻访一个小村庄——蕉城区七都镇淡坪村。淡坪村旧时也称云淡坪,位于城区西北高山之中,是蕉城区七都镇的一个静谧小村,但在古时,这里曾颇为繁盛,到清朝,更是盛极一时。
据甘峰介绍,明清时期,蕉城的金涵、石后、七都等地山村普遍种植一种蓝草(又称“大青”、“菁草”),收获之后,送淡坪村或城关“菁池头”加工。
蕉城区蕉北办事处的谌洪绥如今已年届五十,他是地地道道的淡坪村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从事制菁行业的,因此他小时候也常帮忙家里制菁,他可谓是淡坪村制菁业最后的见证者。
“当时整村的人都在做这个,由于是独特的工艺,因此非常吃香。”谌洪绥介绍,他们都是祖上从汀洲(长汀)迁徙过来的,因此也带来了这门独特的制菁技艺,随着家族的繁衍和发展,他们凭借制菁技艺将家乡发展成了一个繁盛的行业集散地。
“当时,制菁是这里最主要的行业,淡坪村也是蕉城茶叶和菁靛的集散地,因此,这里过去鼎盛时人数近千,数百人都从事着这一行业,由于菁民收入颇丰,许多人住的是三四层的大房子,淡坪村曾经被称为宁德(蕉城)的小台湾呢。”谌洪绥说道。记者了解到,除了云淡坪,在闽东,福安的溪柄等地也有从事制菁行业的,当地人也是姓谌,都是云淡坪迁过去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