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坪:见证闽东制菁业的兴衰3

家乡区县: 福建省蕉城区

  闽东制菁业融入历史长河

据资料记载,织物菁靛染业是一项悠久的产业。其实,制菁染布,在我国已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战国时代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源于那时的染蓝技巧。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靛蓝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已逐渐探索出制取靛蓝的主要技巧,从而打破了蓝草染色的季候限制。

古代时,包括闽东在内的中国百姓普遍流行穿蓝色布衣,而将白色的棉麻染成蓝色,必用菁靛。我市的福鼎流传着关于太姥、“蓝溪”的传说,曲折地透露出闽东种蓝制菁业的悠久历史,据《福鼎县志》记载:“尧时有老母,种蓝于此,后仙去,取名太母”。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人口迅速增长,纺织业比较发达,对染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闽、粤、赣、浙等交界处的山区地带,成为植物染料生产最为发达之处。明万历、嘉靖刻本《宁德县志-食货志》载:“靛,俗呼青靛,种青草,绞其汁,以灰扰之而成。而青(菁)草,也称‘蓝’,草本,多年生,高约二尺,可收获二年。第三年需刨去再种,方能保持长力。”据此推断,在闽东地区,种菁制菁历史至少在六七百年以上,而制菁在淡坪村成为重要产业,也有三百年以上历史了。

由于闽东当地气候适合种植菁草,所以当时福州、长乐、长春等地都由这里提供菁靛,清代时,染料“福建菁”闻名全国。特别在闽西,形成了幅射江浙与广东的染业中心与染料输出中心。有一些家族,就来到了闽东这片山海交错的地方。

据介绍,淡坪村人姓谌,与邻近的石后乡林下洋村人同姓。2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由江西永盛县迁入。不知道他们的先祖是否就是“菁客”。但今天赤溪邱姓、九都邓姓等,自言家族自长汀等地迁来,与史志所载种菁之“汀人”相同。蕉城城关马祖庙(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内著名的镂空龙凤玄武石柱上有汀洲菁客制等题刻,亦表明当年宁德菁靛业与汀洲的关系。

这个行业的衰弱,起自清末民初。上世纪初,德国人从煤油中提炼出有机染料,天然染料在工业上失去竞争力,从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清末,德国所产染料进入闽东, 旧志中有“同光以近,台湾之洋靛输入,靛业遂衰。 近时西洋靛充斥,比土靛力强二十倍。土靛十二斤半,仅当彼十两。色较鲜而廉”。

淡坪村的制菁业消失了,与此同样命运的,还有手工榨油业、手工制糖业、手工制香业,手工染布业……如今,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已经完全用不着想办法自己制染料或送到作坊去染制,所穿衣物只需要到商店买来现成的就行了。布料染制及染料的制作,早已是分工极细的现代化专业工厂所为,但是,过去的历史遗迹不应该消亡,闽东的制菁技艺、淡坪村的制菁产业,在历史文明发展长河中,永远见证着有过的辉煌。

朱圣强(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