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宝库里,有一朵绚丽的小花,大别山麓的乡村里生长、开放,散发着那独具的泥土清香,就是鄂东地区颇有影响的蕲春采茶戏。蕲春采茶戏是蕲春人民生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主要唱腔来源于“茶歌”和“畈腔”。
蕲春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东与广济、黄梅、安徽宿松县接壤,北界英山、安徽安徽太湖两县,西与浠水县毗连,南怀阳新县、黄石市隔江相望,境内有山有畈,故分“山区”、“畈区”,据《蕲州志》记载,早在唐代,蕲春便盛产茶叶,州官每年皆以香茗进献朝廷。山区茶农每逢采茶之季,总爱“对山歌”或男友对歌,或这山采茶人与那坡采茶人对歌。山歌内容多为男友爱情和农村生活中的见闻。唱词来源常是“见山唱山”,“见水唱水”,说张三就唱张三”,“道李四就唱李四”颇具口头即兴创作特点。长期以来,在“采茶对山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许多特有的唱腔曲调,人们称它为”蕲春采茶调。在畈区,老百姓则有这样的传统:每逢插秧委节,农民总要专门请人在田岸上为插者唱歌。所请者为四人,一人主唱兼击鼓,其余三人随鼓锣伴奏。主唱者先唱四句吉祥词语开头,称为“开秧门”;接着便是唱山歌(这种山歌的曲调有别于采茶山歌),由主唱者领唱,敲锣者及插身的乡亲们担任“帮腔”。若遇两姓家族或两个垸子的人在一畈上插秧,便会出现“对山歌”的热闹场面。用于以上活动中的唱腔曲调,老百姓称它为“蕲春畈腔”。由于插秧委节时间长,而所唱内容及歌词又不能天天照旧重复,歌者便引来民间说唱本和戏文中的唱词片段,借以更新歌唱内,于是畈腔便不自觉地进入戏曲领域。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发展,采茶调和畈腔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根据采伐茶调和畈腔进行填词,由一个或两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角色化装后,穿上“服装”,演唱一个情节比较完整的故,把它搬到台上,老百姓称之为“蕲春采伐”或“蕲春采子戏”。或“蕲春采子戏”。由于演唱中常用“帮腔”,帮腔中又多有“喔嗬”之声,因此,人们都称蕲春采茶戏的唱腔为“蕲春喔嗬腔”。
蕲春县采茶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剧目。据老艺人徐德清、鼓义宾等人讲,蕲春采茶戏年上演的传统剧目,亦有“三十六大回,七十二小回”之说。
三十六大回是:《牌环记》、《金钗记》、《罗帕记》、《罗裙记》、《白扇记》、《玉带记》、《菜刀记》、《吐绒记》、《槐荫记》、《鸡血记》、《毛洪记》、《乌金记》、(上、下本)、《双赶子》、《双插柳》、《青风岭》、《青龙山》、《白市楼》、《葵花井》、《严月灯》、《清官册》、《血掌印》、《胭脂血》、《秀水桥》(上、下本)、《告经承》(共三本)、《方卿拜寿》、《月墙破境》、《李益卖女》、《窦氏卖身》、《梁祝姻缘》、《荞麦粑赶生》、《李广大过门》、《范易佑打官房》、《储学富告堤霸》。
以上剧目,有的艺人把“上、下”本算作两回,而把《告经承》三本算作一回;有的艺人则把《告经承》三本算作三回,而把“上、下本”算作一回。总之,两种算法指皆使大戏剧目成为“三十六”之数。
七十二小回是:《游春》、《观灯》、《采桑》、《辞店》、《瞧相》、《辞年》、《拜年》、《吃醋》、《反顺想》、《打瓦》、《上竹山》、《反情》、《单过界岭》、《双过界岭》、《打豆腐》、《打猪草》、《补背褡》、《十不清》、《种麦子》、《钓蛤蟆》、《滚竹儿》、《打哈巴》、《拷春红》、《滚露水》、《云楼会》、《桃花洞》、《逃水荒》、《游苏州》、《送香茶》、《上河洲》、《卖绵纱》、《卖杂货》、《秧大麦》、《争茶园》、《三字经》、《乡荷包》、《染罗裙》、《砂子岗》、《苦媳妇》、《撇芥菜》、《糍粑案》、《臭肉儿》、《龙袍记》、《打花魁》、《站花墙》、《织绫罗》、《螺丝鬏》、《张三打连》、《葛麻写退》、《汪氏劝夫》、《蓝桥汲水》、《机房教子》、《平贵回窑》、《春香闹学》、《十月怀胎》、《细姑劝嫁》、《姑嫂打赌》、《细和尚挖茶》、《张古董借妻》、《海螺墩拣子》、《王瞎子捉奸》、《孙瞎子闹店》、《裴瞎子算命》、《张三下南京》、《叶春发辞院》、《毛子才背凳》、《毛师娘吃醋》、《铁板桥点药》、《二百五过年》、《张德和辞店》、《青龙山玩会》、《张先生讨学俸》、《懒婆娘懒烧锅》。
以上小戏剧目实际上为76回。超出之数,是误传,是“称值品”,还是后来采茶戏艺人们的“新作”,目前尚不得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