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

家乡区县: 广州市番禺区

简介
编辑

组成

沙湾飘色,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特点

沙湾飘色在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人民看过“飘色”表演之后,尽情联想,其乐无穷。
沙湾飘色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据说,沙湾飘色于清代由员岗传入,由色柜、屏、飘组成。飘与屏由色梗相连接,呈示于由人抬着的色柜上。在色柜上坐立的人物称屏,屏以道具凌空撑的人物称飘。其内容所表现的均为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已挖掘出来的传统题材的飘色有近百板。
飘色传说

沙湾飘色究竟起源于何时,以及如何产生,在沙湾当地,一直以来流传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最后失败,清朝廷大为震怒,明令严禁粤剧。当地群众想看戏却又看不成,于是想出新的法子,以小孩扮成戏曲中的人物,抬着在各村游行,似演习但又不唱戏,也就产生了如今熟知的飘色。
另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沙湾人李路远(传说是宋末殿试第三名,也即探花李昂英的后裔)在云南做边关大将,当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几乎要发生械斗,结果由李路远出面调解而重归于好,于是两族人感谢他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了一场恶斗,就把北帝塑像送给李将军,并被其带回沙湾,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之日,都要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同时配合书会及舞龙、飘色等汉族民俗艺术助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现代的飘色。
在番禺,飘色活动主要有沙湾及员岗两地。据一些老人说,沙湾飘色是学自员岗,然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员岗的飘色艺人崔湛则说,员岗的崔氏家族是从江西迁到番禺,因经常回江西祭拜祖先,也就从江西传人飘色。而沙湾的何氏族谱上曾记载过在康熙年间就有飘色助庆的活动,从时间上看,明显早于李文茂起义,所以,研究多认为沙湾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

wangfreeman(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