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的教育问题

家乡区县: 江苏省扬中市

扬中建置前的教育由六邑分管。清康熙年间,泰兴知县宋生在太平洲建立“义学”1所(今永胜乡红光村王家埭),三间五架梁平瓦房,门楼镌刻“太平义学”。光绪前早废。原屋保存至1951年时,被拆去用于建造八桥中学。清同治五年(1866),六邑共建“太平书院”于龙王庙(今长旺中心小学处),郡守李仲良经建。院有匾额三块:一为“太平书院”,巡抚李鸿 章书;一为“学海观澜”,总督曾国藩书;一为“六邑观摩”,郡守李仲良书。共拨圩田2274 亩、滩地1404亩,以供活动经费。书院后改称“太平校士馆”,民国初期活动废止。田产由 县收作学产。1940年1月11日,龙王庙与书院同被日本侵略军焚毁。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4),上洲富绅田佩绅在太平庵(今人民小学)创办蒙学堂1所,教授新学。是为扬中新 学教育之始。清末时期,扬中私塾教育遍及全邑,两三自然埭(圩)即设私塾1所,共有私塾 300余所,就读学生7000余人。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在 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应考中式者,有文举人何士俊,武举人郭万松,秀才30余名。[26]
民国初,县设立教育管理机构。民国7年(1918),开始官办新学。但因经费、师资及习 惯势力等影响,新学发展十分缓慢。民国23~26年(1934~1937),县长洪康燮主政期间,增收、增拨教育经费;主张“废私塾,兴学校,推行义务教育”;在各学校设立“强迫识字班”,开展民众识字教育;采取自办塾 师讲习班、师资培训班及委托代培等办法,加速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时期为建国前扬中教 育事业发展的兴盛时期。至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全县公办小学及改良私塾 共413所,学生104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1%。[26]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事业遭受日伪严重破坏,农村学校停办,私塾恢复旧观,学生人数 锐减。民国28年(1939)县政府在镇海庵创办中学生补习团。民国29年(1940)抗日民主 政府组织“文教抗日联合会”,恢复农村学校,抵制奴化教育,并于民国34年(1945)创建八 桥初级中学。此外,还在广大农村举办各种成人学习班,进行识字和抗日救国教育。[26]
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学校教育有所发展。民国37年(1948),全县有公立初级中学1 所,学生135人;中心国民小学及国民小学109所,私塾218所,学生共17104人,学龄儿 童入学率近60%。[26]
建国以后,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幼儿教育,1949年前是空白;1985年全县有幼儿 班216班,入园幼儿(5~6岁)7636人,入园率达87.9%。小学教育,1949年初公办小学的 学龄儿童入学率约33%;1982年小学教育达到国家规定的普及要求,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99.9%。中学教育,1949年仅有初中1所,3个班,学生106人;1985年全县有初中23所, 完中10所,共有班级288个,在校中学生13605人,为1949年在校学生的128倍。小学毕 业生升学率达92%,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达30.38%。中等专业教育,也相应发展。其 中师范教育,至1985年共办师资训练班9期,初等师范2班,中等师范3班,先后为全县 培训小学教师728人;1958年起,开办农业中学,1965年全县有农中31所,在校学生 1155人;1980年起,实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兴办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中学有职业技术 班13个,学生521人。成人教育,50~60年代以扫盲为主,1975年全县已完成国家规定的 青壮年扫盲任务;1982年转向以科技教育为重点,至1985年,各类文化技术学校学员 4050人,电视大学在校学员234人。[26]

 

木子*(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