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扬中县无近代工业,以个体手工业为主。扬中农民很多即是手工业者(即“手 艺人”),其中以木匠、瓦匠、篾匠、漆匠、机匠(织布)、裁缝居多。他们一般是农忙务农,农闲 做工。或在本地做散工,或到外乡以手艺谋生。农家子弟把学会某种手艺看作谋生的又一种本领。全县有 手工业者万余人。 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共有商户847家。
建国初,全县有纺织、食品加工和芦、柳、竹器制作等手工业作坊63个,从业人员161人。 1950年相继建立土产公司、百货公司等7个国营商业机构,成立供销合作社。国营商业、供销商业在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直线上升,1950年为11.2%,1955年上升至67%。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处于市场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农副产品收购量、商品销售量与日俱增。1957年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950年的4.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50年的11.4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手工业被视为“摘资本主义”,全县手工业者几乎全部弃工务 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手工业逐渐发展。除传统的芦、柳、竹器外,手工业产品的种类 日移增加。 清道光年间,有夏姓和田姓两家在油坊桥开设德盛、源盛两爿油坊,开始用畜力,后来使用机器。
1949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厂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1家,私营8家,年总产值86.5万元。
1950年7月,新建公私合营扬中县发电厂1座,发电功率20千瓦,1951年改为地方国营。
1951年6月,创办地方国营扬中县火柴梗片厂,有职工80人,年产值8.4万元。该厂1956年6月并入镇江荧昌火柴厂。
1956年全县有国营工厂7个,年产值149.9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8个,年产值 59.93万元。
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至1959年底,全民所有制工厂发展到30个,职 工1773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工厂由1957年的18个发展到28个,职工434人。社办工业 大部分采取“平调”方法,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一哄而起。小高炉、土化肥厂、土农药厂等遍 地开花。1960年以后,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工厂资金不足,原料缺乏,加之技术落后, 产品质量低劣,亏损甚多。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 据“工业要下马,工业要退够”的指示,全县全民工厂相继关、并、转,绝大部分社办工厂陆 续停办。全县工业企业从1960年的122个减为58个,到1965年减为29个,其中全民企 业9个,职工370人;集体企业20个(包括社办企业5个),职工846人,年总产值855.52 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工厂无法生产。
1969年,全县工业企业53个,职工1473人,总产值仅过千万元。
1970年,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勒令停产关闭,全县工厂减为37个,外地技工一律 解散,而全民企业又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完不成任务,造成企业亏损。 1971年,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思想指引下,工业形势开始好 转,先后发展了一批全民、集体工厂,其中有化肥、农药、水泥、石棉、轧钢、电子仪器及色织 等厂。队办工业又兴起,新办176个,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4437.21万元,比1970年增 长57%。1971~1975年,许多新产品相继问世,社队企业经营项目亦增加到38种,107个 行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轻重工业所占比例逆转,1950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 99.5%,重工业仅占0.5%,至1980年,轻工业产值比重降为69%,重工业产值比重上升 到3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推行经济 责任制,全县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逐年增多。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2892个,总产值 60796万元,实现利税9088万元(不含合作,个体经营工业),年末职工总数88335人,工 资总额5082万元。
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出现,县、乡两级261个独立核算企业中,骨干企业115个,其中乡 镇办厂产值在1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65个。
由于乡村工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得到双重就业 和双重收益。1985年乡、村工业企业(含村以下工业)职工共7745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 57.22%;农民从企业直接得到的工资收入5740.34万元,占农民收益分配的64.73%,农 民每人平均收入612元,比1978年的101.20元增长5.06倍。
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05亿元,财政总收入52.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94.6%、159.6%、144.7%,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26位。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开展高产创建,推广水稻机插秧,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收,2011年总产量达10.72万吨。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相继实施长江渔文化主题园、观赏鱼基地、秧草基地等重点项目,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四年累计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17万亩、“三大合作”组织214家。
工业经济量质同升。加大有效投入,四年累计实施超亿元新兴产业项目8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完成工业性投入315亿元。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677.4亿元、利税75.4亿元、增加值177.1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78.5%、218.9%和161.9%;销售超亿元企业达90家,超10亿元企业16家,大全集团实现销售136.4亿元;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635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达89.4%,获得“中国工程电气名城”、“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建成省配电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通物流、联统金属物流、月星家居广场,雨润中央商场、明珠农商城等项目顺利实施。连续八年举办河豚美食节,荣获“中国河豚之乡”称号。引进江苏银行、交通银行、太仓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组建村镇银行1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家。2011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0.5%,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四年累计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实施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9项。2011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9.1%,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立首家创业投资公司,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创业孵化面积77万平方米。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创建为“省电力电器品牌培育基地”。
园区建设实现突破。完成开发区移址和布局调整,开发区四年建设总投入超过20亿元,入驻企业600余家,2011年实现销售118亿元,比2007年增长20倍,在全省开发区中排名前移21位。港口建设有序推进并实现对外开放,新增万吨以上泊位11个。加快新坝科技园区、新材料工业园和船舶工业集中区、西来桥“产业岛”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新建园区道路22.5公里、110千伏变电站4座,建成220千伏永胜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完成市镇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撤镇设街和新一轮行政村合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车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融资平台建设,累计完成融资35.1亿元。完成市属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调整,128家企业全部实现属地管理。四年累计新增民营企业3046家、个体工商户7555户、民资注册资本191.7亿元;完成实际到位外资5.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5.1亿美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