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南安教育事业出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民国18年至 21年(1929~1932)间,在军阀陈国辉统治时期,南安设立诗淘淘码鹏教育委员会,推行改造私塾办新学制小学;除了地方军阀摊派与募资相结合解决教育经费外,海外爱国华侨汇款在家乡办教育也蔚然成风。短短四年时间,全县小学猛增至205所,新建校舍90所。至民国27年(1938),全县小学增到26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私立的。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陷金属,沿海城市的学校纷纷内迁,有11所中学(含分校)在南安布局上课,南安的中等教育出现非常时期的繁荣,入学生数激增。由于抗日救亡情绪的高涨,战时艰苦生产的磨练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学校出色的工作,使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锻炼,成为此后几十年间的社会中坚力量。抗战胜利前后,内迁校复返,南安华侨和广大群众,在内迁校址集资创办新校,使中等教育保持稳定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