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
凤翔县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和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和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翔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半干旱。年平均气温11.4度,降水量625毫米,无霜期209天。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凤翔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凤翔县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在榜单中位列第248位。
凤翔县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中心城区40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
地貌
凤翔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及陕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形复杂多样,山、川、塬具有,境内地势总特征为北山、南塬、西河谷。
北部丘陵山区,海拔1200~1600米,最高峰1678米,由红色底砾岩及三趾马红土构成。沟壑纵横,溪流潺潺,人稀地广,清静幽雅;南部平原,海拔649~968米,相对高差319米。横水河、千河自北向南分别入讳河、渭河。雍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将原面自然分割为两大块,北为山前洪积扇平原,平坦完整。南属黄土台塬,土壤肥沃;西部的千河阶地(亦称千河川道),海拔588~750米,为全县最低处,自北向南倾斜,区内水质甘甜,土壤多为淤土。[3]
气候
凤翔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半干旱。年平均气温11.4度,降水量62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太阳辐射强,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亦易发生干旱。
由于地形影响,凤翔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塬区比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高4.2℃,无霜期长20天左右,年降水量少100毫米左右。[3]
3自然资源编辑林业资源
建国以来,天然林木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从1949年的2400亩增加到1988年的23409亩,增长8.7倍。1982年,凤翔县被评为陕甘两省十三县联防护林先进县。止1988年,人工造林保存808.18万亩,原区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累计575.03万棵,全县人均13.3棵。林木总蓄积量390895立方米,年总生长量26913立方米,平均亩生长量1.47立方米,林木覆盖率11%。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49年的0.6%上升到1988年的3%。林业的发展,对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12.7%,全省22%的平均水平。[4]
植物资源
南起川塬栽培区,西北、东北、北部分别与千阳、麟游及岐山接界。北部为深山区,植被较好;南部为浅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包括姚家沟、涧渠、五曲湾、汉封四乡的全部及横水、田家庄、糜杆桥、范家寨、董家河、柳林、唐村、长青八乡的一部分。区内以栎类、油松、山杨、灌木、藤木等群系为主。还有药用草本植物及低等植物。[5]
动物资源
县境内玉祥、九龙、大塬、水沟、瓦岗寨等文化遗址中发现,先民在五六千年前已饲养牛、羊、鸡之类的家畜家禽。饲养动物:牛、驴、骡、马、骆驼、猪、羊、兔、貂、狗、猫等;野生动物:刺猬、野兔、狼、狐狸、黄鼠狼、獾、金钱豹、野猪、草鹿、野羊、蝙蝠、小家鼠、巢鼠、褐家鼠、苛岚绒鼠、社鼠等。禽类有120余种,大多就地繁殖,部分只在境内越冬或迁徙经过,或短暂停留。虫类主要有中国蜂(俗称土蜂)、意大利蜂(俗称洋蜂)、蚕、蝎、土元(簸箕虫)等。野生虫类甚多,有些对农业、林业及人类有一定危害,如螟虫、玉米螟、棉蚜、小麦吸浆虫、红蜘蛛、金龟甲等。有益于人类的有:壁虎、蜘蛛类、蛇类、蟾蜍、蛙类、蚯蚓等。[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