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扶风齐家村卜骨刻辞补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在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齐家村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一片有字卜骨。齐家村卜骨是周原第一次出土先秦时期的卜筮同位的记录,为研究先秦历史时期的卜筮活动增添了珍贵的材料。
4.扶风汉代四大文学家
①史学家、文学家斑彪 斑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 为大将军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光武帝。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司马迁后,许多人采集时事以接续《史记》,“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班彪博学多才,对于《史记》及续写《史记》的情况作了细心的考察,据《后汉书〃班彪传》载,他一方面赞扬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一方面又批评司马迁不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五经之法言”,“大敝伤道”。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班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这就是后来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
②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经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幼时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其身甚长,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汉明帝时,虚言谶语横行,忠言时被塞闭,有的学者和臣子常因进言获罪。贾逵欲进忠言,但又虑及己身。于是逵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说《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与治今文经学的李育相辩难。献所作《春秋左传解诂》、《国语解诂》,力斥术数谶纬之学[1]。
汉章帝时,屡次向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时人把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四位经学大师并称为“马许郑”。他又精通天文学,他在天文学上是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贾逵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不可磨灭
(3)班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继司马迁之后,班固整齐了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
“正史”之楷模,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作为赋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传》、《幽通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今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有班固墓。
(4)马融,扶风茂陵人,系伏波将军马援之兄马余之孙。他长得英俊潇洒,精通音律,弹琴吹笛是其拿手好戏。马融少年之时就拜京城名隐挚恂为师。挚老师爱其才,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他。先后著有《春秋三传异同说》等文,注解《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成名作共21部。这样,马融逐渐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儒学宗师。后世的人们把马融讲学的地方称为绛帐台,扶风县绛帐镇即因他而得名,并从汉代延续至今。后因以“马融绛帐”等指讲坛或老师。
柳亚子《四月十六夜徐老特立羔访奉呈一首》:“马融绛帐多英杰,屈子《离骚》未寂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