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蒙古语:Hoomii),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潮尔)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一种有金属般质地的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浩林潮尔)。
“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发出多声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种诞生于游牧文化的独特多声部唱法称为为”呼麦“。这个词来源于蒙古语的音译,写作Xoomii,Hoomii,Khoomei,Khoomii均可。为什么叫做呼麦,直接引用蒙古国国宝级呼麦大师、教育家敖都苏荣老师的话:“喉咙演唱艺术”有很多,其中用“呼麦”这个部位演唱的是呼麦,这个部位就是喉咙里面专门演唱呼麦的那个位置,别的部位对应别的呼麦以外的彼得喉咙唱法,所以蒙语里的呼麦这个叫法更具体。
在蒙古语也把这个唱法叫作"Haolin chour"(可音译为浩林潮尔),haolin指的就是喉咙, chour 是完美的多声部和声 ,haolin chour 的意思就是用喉咙演唱的完美多声部艺术,这是一种笼统的叫法,“呼麦”更为准确。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主要流传于蒙古国、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中国内蒙古、阿拉泰和哈卡斯(Khakass)等地区。
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但准确的来说,这是一种藏密喉音,和呼麦不是一种喉音唱法。
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假声带也随之震动。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所幸,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提高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而早在80年代,我区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0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2005年秋天,应美国国际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邀请,受文化部的委派,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赴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参加“中国文化节”的演出,为美国观众表演了呼麦唱法,引起了极大轰动。“中国文化节”结束后,该团还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是一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团体,曾经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在国际舞台上享有较高声誉,被公认为中国唯一擅长演唱无伴奏合唱的团体。他们挖掘整理了已经失传多年的蒙古族所特有的呼麦唱法,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与此同时,呼麦还被收录到内蒙古音乐网,使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网友上网欣赏到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唱法。
随着呼麦演唱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部对抢救发掘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蒙古国呼麦协会主席策登伊希认为,呼麦的演唱方法有10余种,内蒙古自治区的呼麦艺术家只能使用其中几种方法进行演唱,呼麦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
本着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传承呼麦演唱艺术,繁荣呼麦艺术事业,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为宗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先生作为该协会会长、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呼麦艺术的弘扬和普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2005年起开始了他的呼麦传承之旅。胡格吉勒图1999年开始拜蒙古国呼麦大师、国际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都苏荣为师学唱呼麦。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1200小时的练习,随后便踏上了推广呼麦的艰辛之路。
胡格吉勒图认为,在竭力保留原生态呼麦的同时,呼麦也可以借助蓝调、摇滚等形式,融入现代元素,如图瓦就有“摇滚呼麦”,又如腾格尔的草原歌曲,也有长调、呼麦等蒙古族唱法的影子。事实上,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的适当融合,对于呼麦的传承十分有益。他建议,国内有条件的音乐院校可以借鉴蒙古国音乐院校的做法,设立呼麦专业,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呼麦,并把呼麦艺术发扬光大。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uxiurong921217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8525968.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9628055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949628055/profile?topnav=1&wvr=5&user=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