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六世纪,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这几个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诞生在世界东方。释迦牟尼的哲学被奉为宗教,形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泉州素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称。处于泉州之北部的泉港地区,东晋时期境内最高峰笔架山上就建有寺宇,唐五代时兴建天湖岩寺、云门寺、太白峰寺、离相寺等寺院,这与当时主政者的信仰与倡导是分不开的。当时随着整个泉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提倡,从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的“誓愿归佛”至先后主政泉州的留从效、陈洪进等人尊佛,泉港的佛教也呈兴旺态势。宋代以后,因儒道释逐渐融合,泉港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直到清朝才逐渐衰落,鲜有新建佛寺。宋明二代扩增的佛寺中,如今较为闻名的有山头寺、虎岩寺、九峰寺、重光寺和清莲庵等。一些寺院也在历史进程中,因各种原由倒塌凐没,如境内宋代名寺龙塔寺(其遗址位于山腰街道塔山),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区内现有佛教寺庵九十二座,其中十多座建筑精美的寺院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这些禅寺历经千百年的兴废轮回,经过信众和侨胞献资修建,时逢盛世又焕发魅力,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与当地信仰习俗互为交融,展现出东南沿海一隅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泉港佛教与海外各地的关系源远流长,是泉州佛教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如民国时期在太白峰寺修行的达明禅师远渡重洋,到新加坡布法,得到新加坡佛教界的普遍赞许,被推为佛教总会副主席。
界山镇清莲庵可以说是近代泉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佛教文化交流史的一个缩影。清莲庵本是寺堂,第四任住持兴辉禅师远渡重洋,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布法,后定居马来西亚引渡信众;第五、六任住持行亮、肃亮禅师本为夫妻,一夜同梦观音送花,翌日发愿出家同修,后来行亮亦云游东南亚诸国,先后被邀往印度尼西亚地藏殿及关帝庙“护香”重兴,清莲庵因此与印度尼西亚地藏殿、关帝庙同谱记载;第六代弟子高参和尚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双林寺方丈,在新加坡兴建寺院九座,名震东南亚。清朝同治年间,时行亮禅师在新加坡双林寺任住持,汇款给在堂主持的肃亮禅师,填塘拓建,寺院面貌为之一新。由于肃亮禅师只收女尼,便改良德堂为清莲庵。行亮禅师兴建的其中两列两层僧舍至今坚固如初,当时的一个门匾至今还存在庵中,庵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行亮遗下的铜佛、铜炉、戒珠、经书、佛衣和刻有行亮书写禅联“清风明月临三界,莲座慈云普十方”的石柱。
改革开放以来,泉港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与密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泉港十多座寺宇庵堂的修建,多由海外侨僧、信众出资。如上述清莲庵的第五任住持行亮禅师在印度尼西亚的谪传弟子法禅、成雄、睿振等侨僧,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热心出资,为清莲庵翻建大雄宝殿、观音阁、僧舍楼三座大楼,整个寺院更为巍然壮观。
泉港佛教在一千多年以来,为了适应时势的变化而逐渐世俗化,愈来愈与民俗和民间杂神信仰结合,延至清末,出现了皈依佛门的“菜姑”这种特殊现象。民国时期,境内寺院半数以上为“菜姑”住持。这时也出现了寺庙道观佛、道、杂神共祀现象。如涂岭山头寺、界山九峰寺之侧建有奉祭天帝的天地殿、九云殿;肖厝怀恩寺于清朝初建时为天华堂,仙佛同居一堂;南埔重光寺后殿如来、观音和关羽同祀,其照墙上绘有大幅八仙过海图;峰尾永全社既祀观音,又祀妈祖、陈靖姑、社神、关羽等。信众释道不分,仙佛同礼,正如人们还习惯上把奉祀何氏九仙的九真观称为燕山寺。
一九八○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寺产,僧尼返寺,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近年来,区宗教部门组织成立了佛教协会,进一步加强了全区佛教界的联系和对外的交流。泉港佛教界秉承“慈悲为怀”的理念,以出世的佛学思想,做入世的慈善事业,为构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如许多寺庵堂收容了一些被弃女婴或残障儿童,抚养培育成人。挂靠在肖厝怀恩寺的慈善福利协会,历年来筹措并支出公益资金四百多万元。泉港佛教逐步走上正常轨道,扩大了社会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