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丝竹音乐,与南音(南弦)并称为“南弦北管”。泉港北管与台湾的北管音乐隔岸唱和,与日本民间音乐也存在渊源关系,被专家称为“古味古韵一枝花”。泉港北管已列入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遗产”。北管流行于境内的山腰、后龙、峰尾等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由于江淮一带河水常常泛滥成灾,多数灾民背井离乡往南逃荒。他们以卖艺为生,常唱的曲调有《打花鼓》等,人们笼统称她们为“风阳婆”,北管也由这些流浪艺人传入本区域。
清代,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管道,传入惠北(今泉港地区)。后经号称“峰尾三九”的北管名艺人刘阿九、刘进九、刘扣九等努力,盛行于泉港山腰、坝头、安兜等地。光绪八年,刘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弦北管出游活动,震动听众,泉州府台申报上宪,赐与“佾生”,送府学就学,并为其取艺名舞庭。一年一度的“送孔子”,舞庭均受邀赴会。从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欣赏推崇。为区别于“南音”,就把这种源于外地的民间乐种称为“北管”。
北管分为曲、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演唱使用“官话”(土腔北方话),曲调揉进闽南、莆仙音乐的一些行腔特点。代表性曲目有《四大景》、《红绣鞋》、《采桑》、《采莲》、《采茶》、《玉美人》、《纱窗外》等。谱即器乐曲。代表性曲目有《六串》、《行板》、《平板》、《下山虎》、《拾相思》、《四板》、《大八板》、《江南大八板》等。乐器沿用江南丝竹乐器及闽南的琵琶、锁呐,莆仙的尺胡、小三弦、双清等,主奏乐器是提弦。乐队由演唱组和演奏组组成,乐队编制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演唱组一般有十三四岁的男女少年五六个,演唱时各人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打。演唱(奏)的曲目内容,多为记物、述事、抒情,其中有一些是古曲。
泉港区域与兴化(莆田、仙游)接壤,原有“兴化曲”(莆仙音乐)流传。北管在传播过程中,虽然融合了“兴化曲”的一些艺术方法,有闽南、莆仙的柔婉、秀丽特点,但基本上还保留了江淮一带民歌明朗、遒劲、朴实的个性。每逢节庆,北管艺人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辉映。
抗战时期,北管在泉港区峰尾、后龙、山腰等镇进入全盛。峰尾、后龙两镇有三十多个教习馆,山腰有二十多个教习馆。此时,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东南亚等地也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文革期间,北管被视为“黑曲”,众多北管资料被没收焚烧,乐队被迫解散,北管一蹶不振,濒临绝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管复苏,至今泉港区峰尾、后龙、山腰、南埔四镇还有三十多支北管乐队,演奏北管乐成为民间婚丧喜庆重要仪式之一。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组织音乐工作者抢救、挖掘、整理北管音乐,批准成立研究机构和社团。近年来,境内多所小学以北管音乐作为乡土教材,泉港人学习和推广北管音乐热潮再度兴起。北管艺人先后创作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新节目,在国际及省、市演出获奖;福建电视台拍摄的北管音乐专题片《古韵民风》,先后在福建电视台和美国中文电视台播出,引起海内外文艺界的关注。各北管团体多次接待了英、日、台湾及大陆音乐专家的考察,密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北管这朵扎根于泉港大地的艺术奇葩不断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