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闽南和台湾等地区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轻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泉港芗剧以漳州方言为戏腔,曲牌以芗剧传统曲牌、击乐以京班锣鼓经为主,基本轮廓类同台湾歌仔戏。芗剧在解放前夕传入前黄一带,迅速为泉港群众所接受,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停演,一九七八年再兴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最多时全区有六七个芗剧团,其中的两三个剧团从剧目选择、演出质量、舞台设备、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优秀,随着岁月的磨练,逐步地走向成熟,并不断创新。
曲艺队可以说是芗剧适应泉港民俗的独特形式,当地人俗称戏仔,最初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荷池村几位芗剧演员在村中演唱简易的芗剧片段娱乐,至一九七九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即填新词组队赴县演唱,获得嘉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不少芗剧演员自发组织戏仔队,最简单的形式便是以一生一旦为主演唱,有的则再配有四至六人歌舞表演,三五位乐器伴奏,边走边演。戏仔队根据服务对象演唱不同曲目,如赴殡葬演唱《梁祝二十四拜》、《安安寻母》、《五子哭墓》等曲。喜庆活动另选欢乐曲。至二千年,本地共发展六支曲艺队,成为境内岁时节俗和人生礼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