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涂岭镇与前黄镇交界的蚁山。蚁山又名艾山,海拔161米,周围山丘连绵,是一处花岗岩丘陵地带,由于长期以来不断开采石料,致使山上文化堆积层遭受严重破坏,加上常年的水土流失,所以山坡中、下部的文化遗物已荡然无存,只在山顶才见到乱石之中有多处小面积贝壳堆积,个别地段有厚约30~40厘米的堆积层,但不见成片堆积。贝壳堆积分布范围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
蚁山文化遗址陆续采集到的重要遗物大部分为陶器,分为粗砂陶、细砂陶和泥质陶三种,皆为软陶,且这些陶器的陶土大都未经陶洗,质地较为粗糙。其中以细砂陶居多,粗砂陶居次,泥质陶较少。粗砂陶质多松散易剥落。颜色以灰色陶为多,其次是红色陶。以手工制作为主,并通过慢轮修整。多数夹砂陶器内腹部凹凸不平,手制痕迹明显,口沿部多用慢轮修整而成。泥质陶则多为轮制。品种有罐、尊、釜、钵、杯等。其中陶罐有20件,分为长颈罐、双耳小罐。陶尊9件,分为高尊、敞口尊二种。釜4件,钵、杯各1件。纹饰比较繁杂,有绳纹、梯格纹、方格纹、编织纹、叶脉纹、刻划斜条纹、弦纹等,个别器物还在唇、颈、腹部饰红衣宽带状和点状红彩。纹饰多为拍印而成,也有个别器物饰刻划纹。
遗物中较完整的磨制石器有石锛2件,一件身、刃磨制较为粗糙,另一件则浑身磨制。
尊是青铜文化时代较为普遍的器皿。从蚁山遗存中的9件陶尊看,个别器物上饰有方格纹、弦纹,也具有青铜文化的特征。
总体上看,蚁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从其少量青铜时代特点看,蚁山遗址已经开始向青铜时代过渡。在位于蚁山之北200米的果合山也采集到零星陶片,其中一件陶器为带鋬硬陶折肩罐,细砂灰硬陶,腹饰细方格纹。印纹硬陶片是福建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说福建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是在蚁山新石器制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蚁山遗址的大量贝壳堆积,以及陶器上用贝壳印出的种种贝印纹,可以推测采集、渔猎是蚁山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泉港先民通过捕捞、采集便能获得大量天然食物来维持生活。从蚁山遗址出土的石器不多,而且遗址位于小山丘上、地理环境狭小等情况看,蚁山人农业生产在生产生活中仅居于从属地位,尚未脱离原始社会范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