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古墓现普安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2000年12月,在山腰镇普安村林场边一处叫“西姑庵”(即尼姑庵)的地方发现一座古墓,根据该古墓造型及砖的纹饰可推测,墓建于南朝时期,距今约1500年。
这一南朝古墓仅被1尺多厚红土所覆盖,洞穴口被两堵对开砖墙所封。系该村村民在挖掘红土时,手扶拖拉车轮陷入墓道而发现。墓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前有90厘米长的通道,墓室长5.15米,宽1.6米,高2米。墓砖模印有团花、缠枝花、蕉叶、龙、虎、玄武(蛇缠龟)等精美纹饰;有些墓砖还印有一个“吕”字,由此估计墓主人姓吕。墓砖呈土红色,面模印绳纹;砖长42.5厘米,宽18.5厘米,厚6厘米;券顶用的楔形砖的小头厚3厘米,大头厚6厘米,小头部印有蕉叶纹。
墓坐北朝南。墓室前部的下方两壁向外各有一个券顶砖耳室。东耳室已被破坏。墓东西两壁及后壁各有3个约20厘米见方的小龛,共9个,后壁的上部还有一个较大的龛,但部分已遭破坏。墓内已渗入50厘米左右厚的红土。
类似建有耳室的古砖墓,20世纪60年代在南安市丰州镇狮子山脚建设华侨中学时发现过,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墓,曾轰动一时。而在此之前,泉港地界也曾发现过。就在普安村该墓东10多米处,1953年曾挖出一座与此墓相同墓式,砖、花纹也相同的券顶室墓,出土30多件陶瓷器物。有黄绿釉色的盘口壶,大小类型的罐、托杯、水盂等,而花纹砖有龙、凤、莲花、半边菊、蕉叶和圆圈米字形等纹饰。其中敞口托杯和敛口水盂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60年代末又相继挖出数座古砖墓。
福建原为闽越族的家园。西汉初仅设一县以管理闽越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入福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南迁。此次发现的古砖墓显然是汉人的构建方式,且是较富裕之人的墓。传说这里曾有一个尼姑庵,庵内住着99个尼姑,死后便葬于此处,今仍有一口井叫“西姑井”。
普安南朝古墓的发现,填补了泉南地区、特别是泉港区南朝时期的历史。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