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县一地,尚有不少迹象可以证实古代曾在此建城。
位于古县自然村西向略靠北近4里的寨山山颠,地名叫“城内尾”。城内尾顶端有“城门”、“官厅”称。在古县与下麟尾间白鹭岭下与下麟尾的许厝,早时留有一段城墙,用条石和块石垒了数丈长。城墙是封建社会的象征,一直到了清末还没人去动它,辛亥革命后,城墙石材陆续被许厝人拿去当建材。早时还传闻,社仔岭是西门,石湖岭是南门,雪岭(即世岭)是北门,这些名称、遗迹、传闻,都充分证实古县确曾建过城,而且是东西长、南北窄。西北多山,山不高,而以艾山(蚁山)为最高,海拔161.6米,蜿蜒分两支向东。南支以中间一条小溪由西向东流,而明显分为南北聚居地,各村落都称这小溪是门口溪。北支也以龙田澳溪流向东流,下麟尾以东形成一大盆地。从全部结构看,可以说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县址所在地。
根据《惠安政书》和民间传闻,古县县址应在伏虎岩之东稍偏北,周围都是范围不大,人口不多,杂姓而居的自然村。从西北往东南,亭头有朱、吴,社仔岭刘、郑,东庄、桥仔头有陈、蔡、林、郑,古县有黄、李、詹,下麟尾有方、林、许。北向西,西坝有蔡、吴,龙田有郑、林。往南向西,刘山(留山)有郑、连,溪古有邱、连、郑。而古县附近的坝头、后张、三朱、前黄等都是聚族而居。从杂姓而居也可说明,这是城市留下五方杂处的痕迹。
一个县在古代奉祀社稷神,因此有城必有“社”。古县的社仔就是奉祀社稷神的所在地,这也说明它是县建制的具体标志。
从涂岭折向东到芦朴村,沿东南经梧坑岭、社仔岭、石湖岭,约五里,与从东庄到世岭,路上都铺有不规则的大小石头,这是古代的大路——古驿路。当时水路有距古县北向二里许的龙田澳,早期海水可到这一带,是避风的好港口。这里曾挖出船绳、船舵、证明商船可直达此地。特别是距古县仅四里的坝头(即码头,闽南语谐音叫坝头),目前的七里巷和巷东的石阶,应是海船上下的石路。沿巷再向东有条石、块石砌成的石墙,约十丈左右,这应是大船靠岸的码头遗址。可以看出,古县的水陆交通在当时还算方便,特别是陆路,从驿坂往北八里,有一天然形成的潼关,易守难攻,是较理想的古县屏障。
龙田村村民曾在田中挖出金块锭。东庄周围也曾发现陶瓷殉葬品。这些都说明这里早期可能是繁荣的商业区。
古县李姓世代相传,系大富豪李九官三族亲的后裔,如果这里没有较有利的居住环境,一巨富族亲决不可能轻易迁移到这里居住。
这里还留有两个大而闻名的古寺遗址。距东庄西向半里许,有一座三落双护厝的大寺,不知何因已全部坍塌无存,但寺之规模仍依稀可辨(目前在此盖有一小寺)。寺东有一口六角三宝井,还保存得完整无损。距石湖驿路一里许,有一圆通院,曾有较大规模。
综合各种情况看,这里留下的遗迹虽因年代久远,有的较完整,有的已遭严重破坏。但如果深入进行考察,还能依稀看到古县古迹的一鳞半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