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尾古城历沧桑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峰尾城是泉港历史上惟一的一座古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闽省海防,设卫置所,以防御倭寇侵扰。周德兴亲自巡防全省沿海各要地,兴建诸巡检司,拨民兵防守,分隶于各卫所,以互相策应。并把原设置于沙格的巡检司迁移至峰尾,在惠安知县阎宏的帮助下,营造峰尾城。
峰尾向来为海防要地,惠安海域之门户。它北障沙格,南拒黄崎,与兴化府之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峰尾城“控制大海,其巡警守备各画地为界”。原在石狗尾至东楼之高阜处,俗称“旧城”。城垣周围150丈,厚1丈,高1.8丈,窝铺有六,西北各门建兵马司,建城楼于其上。城中有营房30间,供弓兵居住。“借崇武为其捍蔽,而为之声援,内外相犄,其置周密。”
峰尾旧城虽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因其范围较为狭小,只能容纳峰尾巡检司防守人员,且与峰尾村民居分离,不能起到保护峰尾居民的作用,兼以“据高乏泉”,饮水都成问题,一旦城被敌人围困,守城官兵将不战自乱,所以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峰尾巡检司丁某,倡议迁城。上宪批准后,丁巡检及其后任江吉泰即鸠资庀材,修筑新城,此举得到惠安两任知县萧继美、叶春及和峰尾民众的大力支持,移于人口凑集之地,筑造大环城,“广而倍之”,兼容民居。重建的大环城周围300多丈,城墙洞3丈,高4丈,内外砌石,中间填土。城墙上设人行道,阔6尺,设东、西、南、北四大门,女墙五百,楼阁四,挖掘浚沟以护城。并在“旧城顶”制高处筑起烽火台,“斥堠相望”。城外辟有教场,为弓兵训练之用。新城前后历经七年至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建成。叶春及在其笔记中写道:“黄崎拒其南,沙格遮其北,外而掎以击蓼,庶可以固守耳。”“迩年倭人,寻转峰尾而去,习水势者骇之……复有峰尾新城,与黄崎鼎立。合八都(民众)而聚峰尾。”可见在几百年间,峰尾新城起着抗御倭寇和海盗,保一方平安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峰尾因商家大兴海上贸易,有“小上海”之誉。因此,引起日寇的注意,多次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1937年秋,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为防暴露目标,实行坚壁清野,令拆除各地城垣。于是当地驻军便拆峰尾城垣之石以筑炮台,雉堞城垛丧失殆尽,只剩下4个城门。随后,峰尾民众又挖城基以筑校舍,新旧峰尾城遂均荡然无存。而今,只留下少许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城基石和“城内”“城外”诸地名供人追忆罢了。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