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筑为寨,坚若细柳营。
山鬼声自灭,壑蛇迹不行。
——杜唐《咏东坑寨》
明代古垒东坑寨盘踞于涂岭镇东坑、寨后、陈田三乡(俗称内三乡)中心,西通洛江区,北邻莆仙,山径盘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史载其“东坑寨在县西北日曝岭”、“悬崖夹道”、“其险足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率领闽北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南下焚毁安溪、永春、德化等县署。明朝廷大为震惊,连忙派御史柳华巡按福建,通饬各府县严密布防,设立隘门,建筑望高楼和营寨,组织民兵,以镇压义军。东坑寨便是建于此时,与虎窟寨、白水寨并称为陆防之寨。后屡遭兵燹,曾多次修葺。
鸦片战争前夕,晋江散匪聚集旗山,肆行掳掠,惠安知县率兵清剿,东坑、寨后、陈田三个乡的民兵,据东坑寨以助剿,匪患悉平。惠安知县奖赏三乡银牌各一面,并立碑以志,碑文刻有“奉宪联甲,保卫地方,出入相友,守望相助”16字,以资训勉。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民军蜂起,匪类啸聚,三乡百姓恃此寨以自卫。1923年抵抗军阀驻仙游部队,击毙匪首林建邦,歼灭其全军。从此声名大噪,连悍匪汪汉民等亦未敢越境侵犯,因此惠北一带稍得安宁。1926年,有地痞虚报三乡民众屯积枪支弹药,据险作恶,致军阀周荫轩派其精锐部队前来“剿办”,枪杀内三乡群众26人,烧毁房屋二百余间。
抗日战争期间,因此地有险可据,山腰盐署将大量食盐搬屯东坑。为避日本飞机轰炸,国民党惠安县政府一度拟迁至东坑寨附近的陈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剿匪斗争,涂岭匪患终于成为历史,东坑寨被辟为林场。如今东坑寨早已不再作陆防之用,只有斑驳龟裂、风化剥蚀的寨石,悄悄诉说着当年傲居的军事要位,以及曾扮演过的辉煌角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