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村劫后复兴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后龙镇涂坑村是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是目前泉州市唯一获此荣誉的村庄。省政府已将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土坑村能够饮誉八闽,是因为该村不但保存着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群,而且具有醇厚浓郁的人文底蕴。
土坑村的开发应追溯到600年前,当时明朝发生“靖难之变”,给事中陈继之抗节,居于兴化鳌城的贵族刘宗孔因族人与之联姻,恐遭株连,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渡海到今后龙镇土坑村避难。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这荒原野地披荆斩棘,开基创业,传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十代内代代皆有入朝廷为官,可谓门庭显耀。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顺治十八年,闽南沿海一带奉旨迁界,土坑族人抛田园,弃房屋,流落他乡,家园成废墟。1683年复界后,村南的刘端弘在这次苦难中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回到土坑后与其子置十八艘船,自海上走关东,经受着种种海上风浪和商场险恶,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在他的带动下,刘氏家族的经济面貌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清乾隆年间,土坑在刘百万的牵头下创办了自已的学馆,族人学文习武的风气日盛,从此人才辈出。至今在村民中仍流传着一段关于“刘百万”中兴土坑刘氏的故事。
当时峰尾有一宗亲中榜进士,刘百万特备厚礼前往庆贺,被热情地邀到上席。有人窃问此为何人,一宗亲脱口而出:“这是土坑‘土财主’。”刘百万听在耳里,归去后叹息不已,谓家人道:“有钱百万何用,还是被人看‘土’了。”遂去找村中另一富贾刘端瑜,鼓动其造就人才,重振书香门第。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刘百万办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办北文武馆“凌云斋”。“选青”二字语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选青即培植选拔精英之意;“凌云斋”意在激励后辈胸怀凌云壮志,奋发图强。在两文武馆中,学文者免费,习武者每日补助一粒蛋。自此村中书声朗朗,马铃叮当,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的蓬勃景象。
自从有了教育基地,土坑人才倍增,精英代出。据清代谱牒载,中榜进士、晋升仕人者达七十多人。祖祠内牌匾满堂,乡村中旗杆林立。村南有秋甫、吉甫两兄弟双榜进士,村北有开泰、逢泰两兄弟及其侄希颜一门同榜三进士。刘开泰后授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清朝惠安县共出九个提督,刘开泰居其一。土坑名噪一时,在清末享有邹鲁乡村之称。
土坑刘氏后裔登科晋仕各领风骚,皆荣归故里建造显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四十多座,这些府宅集聚一处,至今保存,形成了宏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古民居群。古民居中雕塑种类繁多,姿态万千,泉港古代民间建筑艺术,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现存有二十七座,大多还居住着刘氏后人,可知其建筑坚实牢固之程度。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