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镇前黄村西南面,有个村落名叫土楼,村名取自一座雄伟奇特的古民居大楼。这座大楼俗称土楼,又名定楼、黄素石楼,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系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的。其主楼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构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共108间正辅房屋,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恢宏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主楼墙壁的厚度,最宽达1.5米左右。三层是糯米糖水灰墙壁,四面各设有三个大、小窗门。二三层楼内彩栋画壁,共有24格栏杆,雕饰花鸟,堂皇别致。三层顶楼的四面墙角,各伸出一个设有射击孔的哨楼。楼下四壁仅在西面设一拱形石大门,外门之内再设两重门,中门为大铁闸,内外两重则用坚固的优质桧木做门板,外门板包铁皮,以防备盗贼火攻,门上还设有水槽,如果强盗用火攻,从楼内水井汲水可以随时浇灭,足见其防范措施周密严谨。大楼全用方条石砌成,上层使用糯米灰混凝土,也只涂抹表面。楼内上二层,用大方木梁柱隔为房间;屋檐边的每根大柱都是上下相连,二层只用一根,工艺高超。
大楼原为石构,为何称为“土楼”?说法不一。有的说当时大楼叫“定楼”,年长月久,糯米灰混凝土逐渐变黑,看似土壁,因被称为“土楼”;有的说建筑大楼时没有搭架,用土逐层垫高而筑,故称“土楼”。
大楼的主人黄素夫妇,传说因偶然机会得到了明朝万历、天启年间任四川合州知州兼督金使(监督淘金铸金的地方官吏)黄文惠藏匿于地窖的金银珠宝,就向邻村埕边购土地兴建如此结构庞大的楼房,以显示奢富,但又怕招贼引盗,就严加防范。大楼动工不久,黄素去世,由其子黄堂官全盘负责。竣工之时,黄堂官大摆筵席庆贺。席间,一个曾当过盗贼的朋友建议:第三层的四个墙角,应各加修一个稍为外凸的角楼,以作为防盗的枪楼之用。黄堂官以为朋友醉后戏言,并不采纳。于是,这个朋友当场表演,用丈二麻布沾着灰水,顺着墙角攀上楼屋顶,并从屋顶翻到楼内三楼上,把桌上供奉的菩萨装在身上,又攀上屋顶,顺着墙角溜了下来,当面将菩萨交给黄堂官,众人皆惊奇喝彩,黄堂官也惊呆了。不久之后,大楼就加建四个角楼。
这座大楼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驰名遐迩,许多华侨、港澳同胞及旅游者也慕名纷纷前来游览观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