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镇顶埭村著名的“阿罗嫂”古大厝,素以“三奇”闻名:大厝以一个女人来命名,这在泉州侨乡乃至闽南各地,可谓独一无二,此为一奇;大厝以其绝无仅有的建筑特色而名扬海内外,此乃二奇;建筑选址奇特,整座大厝有意建在两面临水之处(因这里有一条小河由此转弯而过),底基则布满密密麻麻的木桩,此系三奇。
“阿罗嫂”原名陈贤婀(1893—1969年),她于1924年随丈夫庄阿罗往新加坡谋生,1931年丈夫逝世,临死之前一再嘱咐她,若有积蓄定要回家乡建座像模像样的皇宫式大厝。1946年,阿罗嫂带回90多斤黄金,召集泥水匠、石匠、木匠等,共商建厝事宜。她要求整座大厝建得绮丽壮观,气势非凡,且又通风透气,宽敞明亮;还要求整座大厝建在两面临水之处,又在河旁厝边遍栽杨柳,届时绿荫蔽日,空气清新,红楼绿树蓝天倒影水中。工匠们建厝时充分考虑了她的要求,然而,房屋临水有利也有弊,利在水上运输可节省大量搬运费;弊端在于底基若不牢固,整座大厝则有可能沉陷或裂缝。惠安东岭泥水匠刘齐等师傅采用了“木桩奠沙固基法”,基础极其牢固,此大厝历经风风雨雨50多年,至今不见沉陷或裂缝。
这是泉港最早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大厝,它既融有我国传统的砖、石、木等结构,兼有西方的钢筋混凝土作梁柱、平板等构架,是总称为“三进三间张双护驾楼紧接后院环楼花园”的奇特建筑。又中部皇宫式“三间张”后房顶端“南北丁字楼”、“北护驾楼”等均是中式建筑,大处堂皇富丽,小处小巧玲珑,各具风姿;尤其砖、石、木、白灰雕塑,雕工精湛雅美,极富艺术欣赏价值。南护驾楼顶端“四面迎风凉亭”、“天梯”、“梳妆楼”、“天梯望景台”及“后院环楼花园”等都是西式或中西式结合之建筑,风韵迥异,美仑美奂,别有情趣。
这座大厝原计划建108间,可惜建至99间时,新加坡“阿罗嫂”家的经济突然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再也无能力顾及这座未建完的大厝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