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山府第留奇闻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界山镇槐山村林氏家庙右边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大厝,人称为“大厅大府第”。古大厝共有四落,左右各有三座三开间护厝衔连,另建一座三开间后护厝,整座古大厝内有大小房间132间,天井18个,大石阶30级,目前保存下来的一个厅堂极为阔大,房顶檩子多达36支。古大厝宏大的规模令人叹而观止,虽然屋顶、壁墙经历代修葺,大部分不复原貌,但天井、柱础、台阶和石鼓等至今犹留,见证了当年的奢华。
该大厝宽38米,进深88米,占地约3344平方米,加上大厝前的砖埕和荷池,共有4440平方米。整座大厝规模之大,在泉港乃至泉州地区都极为罕见;而它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6—1486年),建筑年代之久远,亦早于泉港一带现存的其他古民居。
“府第”主人,是槐山林氏九世祖四房林苞。林苞非高官亦非巨贾,只是乡下之一介农夫,以其一己之力自然无法建造如此大厦。槐山林氏族谱载,林苞之二哥林丽,系明朝弘治年间贡生,后授任太平州吏目,《惠安县志》亦记有此事。而林丽之府就在“大厅大府第”之侧,是座“一进三开间”之普通民居。林丽之宅尚如此,应谈不上为其弟盖此豪宅。那么,“大厅大府第”自何而来?
据后人代代口耳相传,该大厝乃是一位名为陈敬璧(方言音译)的朝廷大员所赠,其由来连带着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传林丽年轻时在今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会心书院读书,素与同窗陈敬璧交好。那时陈敬璧已中举人,但家境贫寒,一日特往槐山拜会林丽,打算借些盘缠晋京赴试。经半日风尘,走到槐山村东一块叫“三亩二”地头,遇到林苞,交谈之后,方获知林丽出门会友已有多日,他极为失落。林苞见状,热情邀之进家门,并以丰盛的农家特产招待,陈敬璧早已饥肠辘辘,就津津有味地嚼食起来,竟吃光了一锅焖地瓜、一锅稀米粥和一小坛腌螃蟹。饭罢,他感叹平生有三顿饱,此乃其中一顿,有朝一日定当报答此一饭之恩。吃毕天色已晚,林苞又安顿其在家中住下。林苞本是个乐善好施的农夫,非常敬重儒生,当晚在闲聊中得知陈的来意,遂奉上本想添置家具的银两,陈敬璧极为感动,却一言不谢,翌日告辞而去。
陈敬璧此去高中进士,授任地方官职,因政绩出色,数年之后升迁为某省行政长官。陈一直想报答林苞“雪中送炭”之恩,此刻时机成熟,便千里迢迢将林苞接到其在任省份的官邸之中,待以兄长之礼。林苞一住便是三年,这日二人沽酒聊天,不觉醉去,同睡一床。夜半陈起来小解,正好林苞亦有尿意醒来,陈小解完毕,顺手帮林苞提尿壶,等林苞溺完,才放回床下。不知为何,林苞第二天便大病不起。后有命理先生说,林苞一介农夫,命脉轻薄,承受不起朝廷命官为其提尿壶之福份。之后林苞百医莫治,病情日益加重。他自知捱不过此劫,执意要求归乡,陈敬璧只好许之。
归来后,林苞发现旧宅后门自家的田地上巍然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三落豪宅,大厝之前还用条石砌起一个大水池,池中荷香飘逸,大厝四周还筑起围墙,花卉满院。邻里乡亲纷纷祝贺其在外地发了大财,汇款回家建此豪宅。林苞这才醒悟过来:陈敬璧以他的名义汇款建了这座大宅院。不久,林苞终因病逝世。这座宅院也就伴着一个“农夫与大官”的传奇故事,流传在后代乡亲的自豪与崇敬中。
由于历史变迁、世事沧桑,槐山“大厅大府第”经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动荡,屡屡修补。据说在明嘉靖年间的倭寇犯境和清初的截界迁民中,就受到两次巨大的破坏。如今,大部分墙壁和屋檐因多次翻建不复当年模样,围墙亦墙毁垣尽,但墙基界址依然清楚,外墙四角的四个大茅厕,尚有遗迹可寻;而那个约三百平方米的石砌荷池,每至夏季,依然荷叶亭亭,清香四溢。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