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营为何改峥嵘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峥嵘村地处湄洲湾南岸,距峰尾镇区0.5公里,背海临山,山水环绕,风光独特。西有山头岭,东倚黑金沙海畔,产业结构多样,以农渔业为主,耕地千亩。滩涂养殖以牡蛎为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货物运输已有一定规模,运输船最多时达四十多艘。
据史料记载,峥嵘村在明、清至民国中期称前营村。为何称“前营”,后来缘何更改村名,其中有不寻常的掌故。
据清嘉庆《惠安县志》之“兵制海防”载:“前营防守府城,并惠安县地方,分防县城,辖汛二塘七……拨驻峰尾汛兵五名”。明代“崇武千户所及峰尾、黄崎、小乍、獭窟,有官军、弓兵以防守沿海之地”。以此可见,明清年间峰尾曾驻防兵营,兵营驻地就是在峥嵘村南边的下蔡口(即今峥嵘村澳仔口)。因弓兵统属前营调遣,当地百姓顺口称其前营兵,久而久之,就将兵营驻地称作“前营村”,其意应为“驻扎着前营弓兵的村庄”。因“前营”与当地口音“争赢”相近,也有村民以为含有好斗之意,有伤和气,故以谐音“仁营”称呼。
晚清至民国,前营村三四十年间没有出过一个较有才华的文人,民国初年全村甚至没有一个高中生。且地处偏僻,人均耕地少,海产不丰,经济不景气,村民大都贫困,常因某些小事引起意气之争,户与户、房对房常有械斗对打之事,大伤乡亲和气。1941年,年仅18岁的村民郑德才在外求学回乡后,目睹当时“前营村”文风不振的现状,经深思熟虑,提议将“前营”二字改为“峥嵘”(当地口音两个词发音相同),寓“不平凡”之意。希望借高雅的村名,激励村民奋发图新,提升素质,以求增进福祉。他的提议获得村民的一致认同,经层层报送至惠安县政府备案,于是改“前营村”为“峥嵘村”。
更改村名后,适逢新中国成立,神州气象更新。如今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峥嵘村紧跟时代步伐,全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改善,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显见提高。郑德才于1945年到台湾参加接收警务工作,1990年曾与旅新乡亲合资扩建峥嵘学校,他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既寄予愿望,也作出了贡献。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