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厝码头连海峡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肖厝码头位于肖厝村东北角,状似一条潜水入海的大海豚,与洋屿隔海相望,与莆田秀屿港也只一衣带水,是惠屿岛居民上岸的必经之站,也是海峡两岸往来的纽带。
码头兴建于1985年,原先是桥式渡头,似长龙卧波直伸向洋屿。后来虽几经修缮,却依然不堪重负。1997年,政府拨款重建始成现今平台式码头,低潮时水深十二米,可泊五千吨级货船。如今码头与泉州沿海大通道相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疏密有致的陆海交通网络。
其实早在清代,这里就有一座简陋的石砌码头,人们从这里扬帆出海,前往台湾的基隆、台北、台中、高雄一带。惠北人到台湾谋生,台湾同胞回乡探亲,往返不绝;本地的土产运往台湾,台湾的特产运回大陆,商贸往来更是频繁。到了近代,由于战火不断,几度封海,两地往来有过几度短暂的中断。但只要海禁一开,两岸便又恢复往返。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岸才彻底断绝往来。
如今,随着两岸政治气氛的缓和,民间往返又逐渐频繁了。首先是海上的渔民接触增多了,早先台湾渔船若在海峡遇到不测,往往只能舍近就远,向台湾本土求救,或是返航回台湾。而现在,台轮一有不测,便就近向大陆方向靠拢,甚至在大陆加水加油。于是,肖厝便成了理想的停靠点。为了便于台轮停泊,1998年,政府批准肖厝码头为台轮停泊点。为了能给台轮提供多方位的服务,码头的西北面设有边防检查站。
海峡两岸血缘相通,语言相同,风俗相近,肖厝码头很快成为台湾渔船的聚散中心。每年约有一千五百轮次的台轮靠泊在肖厝码头,总吨位约有一百五十多万吨。台轮在海上一旦遇险,便能得到大陆方面及时的施救,使远离宝岛的渔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据统计,至今救助台轮共二十多次,为台胞挽回经济损失三千多万元人民币。
台轮时常停靠,与大陆渔民频繁接触,进一步增进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了解,也加深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