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人新春佳节、乔迁、寿庆、婚庆时,所有的门联或厅堂联、柱联均留有约四至六公分白色的联纸头,就是门、柱髹漆,也都保留这种样式。从泉港区迁居外地的人,也多保持这种惯例,成为中国楹联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仅泉港区和莆田属县有此风俗)。
此俗缘于明代抗击倭寇侵扰之时。
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海防松驰,倭患极为严重。倭寇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东南沿海各地深受其害。泉州、兴化两府是重灾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农历十一月初,大股倭寇来犯。其中一股倭寇在攻陷莆田城后,乘势纠集数千“真倭”和“假倭”围攻仙游县城。城中众将士、官绅和居民同仇敌忾,协力固守,双方展开拉锯战,相持近二个月。至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倭寇再度大规模攻城。仙游军民拼死抵抗,但敌我力量悬殊,城险些被攻破。有些倭寇用云梯登上城墙,逢人便杀,顿时血肉横飞。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抗倭名将戚继光和军门谭纶率“戚家军”赶到,内外夹击,协力击退倭寇。仙游知县收殓守城死难者尸体,戚继光亲自主祭,痛悼为国捐躯的同胞。时已除夕,许多新寡和孤儿在号啕中过了新年,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特意在贴过的红联纸上头,加上一条白纸。
当地,南埔、界山等沿海诸村及邻近的枫亭古镇也遭倭寇攻袭,当地居民纷纷外出逃难。正月初二,又一股倭寇自湄洲湾登陆,血洗南埔和枫亭。正月初五,倭寇才退回海上,移往别处骚扰,南埔等地居民方才回家补过新年,叫做“补岁”。在贴红联对时,他们也特意在上头加上一条白纸,以痛悼来不及逃难而惨遭杀戮的人。后来此举相沿成俗,流传至今。当地染坊为适应这种需要,特地制出白眉红纸,这样在贴春联时,就不必在联头加贴白纸头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