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游灯始宋代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界山镇南庄自然村元宵游灯,对村民而言是一个隆重的节目。从正月十三至十七,由村里的头人择个睛朗无风的夜晚,傍晚时沿途鸣锣告知全村。于是,家家挂红灯,户户煮咸粥。“游灯夜,吃咸粥”是村里老少皆知的俗规,当日的晚饭(即咸粥),家家户户都会拌以各种各样好吃的佐料。
按俗规,灯架要男丁(方言中“丁”与“灯”同音)来抬。夜幕降临,等不到月儿出来,男人们就举着由一根木板制成的灯架,到村路上集合。人们把自家灯架的前端,搭在前一家灯架的后端,再用一根木棍竖着贯起来。因木棍上横钻个孔,穿上大铁钉,灯架就不会滑落下去。全村共有十三个姓(或房族),同姓或同房族组合一条“灯龙”,每条“灯龙”之后又带着锣鼓队,群“龙”聚集,锣鼓喧天,场面实为壮观。
灯架上的彩灯式样繁多:有水晶玻璃的,有纱布的,有纸扎的……一排排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汇成人间银河。每条“灯龙”的带头灯都独具匠心,设计个活灵活现的龙头,青面红颜,张牙舞爪,眼珠上亮着绿灯,酷似呼啸而去的天龙。
灯龙未行,停放在马路上时,那里便成了小孩儿嬉闹的天地,孩子们在灯架下尽情地追逐穿梭,推搡跑跳……大人非但不叱喝制止,还怂恿他们去穿梭,据说这样神明会保佑“家丁(灯)旺盛”。
吉时一到,灯队出发了。此际云淡星稀,圆月当头,一条条长龙高昂龙头,蜿蜒前行。跟着护灯的人放起烟花,焰火冲天,灿然如织,远远看去,好似群龙戏珠,又如神龙吐火。灯队要环绕全村一圈,途经五六个村子,往往转到半夜方止。
南庄村正月游灯的历史,可远溯至宋时。南庄古时属毗邻的仙游县枫亭镇,明万历年间,同周围的另六个自然村,被惠安人李恺买归惠安。枫亭宋时便有上元(元宵)节游灯的记载,南庄原是其属村,此俗应同始于宋。据《枫亭志》载,早期的元宵游灯,是把灯笼、火把扎在长条木板上,由各村和各姓氏的民众各自打着自家的宫、庙号和姓氏,并抬着供奉的菩萨偶像,按规定的“游路”进行。以上内容与南庄的游灯相近,而南庄现在是将抬着菩萨偶像游行的过程放在正月十三的白天进行,当地人称为“出游”,且后来灯笼盛行,灯架上绑火把的形式自然被淘汰掉,其余的沿继着记载中的旧时形式。
另外,《枫亭志》也注明古时游灯,“是从正月十五日开始到十七日挑一日,每条灯后有锣鼓队,到家后煮点心。”这些内容也与南庄游灯相同。现在,枫亭镇的元宵游灯已发展成另一番壮观景象,而本属其一隅的小乡村,却承继千年传统,保存着宋时古韵。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