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

家乡区县: 夏邑县

中国长寿之乡——夏邑

查看大图

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右一)为夏邑县“中国长寿之乡”揭牌

查看大图

幸福的晚年生活

查看大图

夏邑县会亭镇常楼村的老年腰鼓队在演出

夏邑县城新区风貌

 

夏邑县天龙湖风光

 

夏邑县孔子还乡祠

 

敬老院的老人在健身

 

夏邑县表彰“十大孝子”

 

夏邑县太平乡杨洼村109岁的老寿星杨氏在干农活儿

近年来,夏邑县接连获得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铸件出口基地、中国打火机生产基地、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在这众多国字号荣誉中,“中国长寿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着实让夏邑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夏邑成为全国第九个获得长寿之乡荣誉称号的城市,也是河南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本报记者 杨远高 通讯员 刘守良 夏天 文/图

宽仁厚德者长寿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总人口113.8万。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夏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2.7岁;到2007年底,该县60岁以上人口为148601人,占总人口的13%;80岁以上老年人为28350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2.5%;截至2008年4月底,100岁及以上老人120人,每10万人中有10.5个百岁老人,上述数字均超过国家有关规定指标。据统计,该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一对年龄分别为104岁和103岁的夫妇,婚龄达85年。据《夏邑县志》记载,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该县最高年龄者达114岁。

那么,夏邑作为一个普通的豫东平原县,为何有着如此多的老寿星,寿星们长寿的奥秘又在哪里?

宽仁厚德者长寿

夏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这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大县,祖祖辈辈繁衍生息、耕作生活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化氛围中。

据史料记载,夏邑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境内至今尚存有孔子还乡祠等人文景观10多处,有着深厚的孔祖儒学文化积淀。孔子提倡“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有了这平和的心态,就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孔祖儒学文化的这种仁德思想在夏邑影响深远,世代传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据司姓祖谱记载,司姓1∼11世先祖(始于南宋)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者3人,百岁以上者2人(102岁者1人,108岁者1人)。

有着60余年党龄的夏邑县李集镇黄堂村104岁的李春荣老人,1948年7月,救助一位负伤的解放军战士,后经解放军战士介绍,老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人一生心胸宽广、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老人的外孙李杰告诉记者,有一次,老人在家里正喝羊肉汤,看到有一个拾破烂的中年人路过家门口,老人非要让拾破烂的中年人到家里喝羊肉汤。老人掀开锅盖后看到羊肉汤已不多了,感到很不好意思,便将自己的羊肉汤让给了这位拾破烂的中年人。

曹集乡罗楼村人罗有名,一生悬壶济世,在北京创办罗有名中医正骨医院,曾担任院长。罗有名90岁高龄还能坐诊给病人正骨,被群众誉为“神医”。因其医术高明,常给中央领导看病,周恩来总理当年给她起名叫“罗有名”。她常说,“我一辈子救过很多人,善有善报,我也落个好身体。”去年这位老人去世,享年105岁。

孔庄乡大韩楼村的张爱云,今年已104岁高龄,一生乐善好施,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109岁高龄的骆集乡溪北庄村的刘氏,从早年的农村接生婆到小商人,处处帮助救济别人,自得其乐。“爱人者人恒爱之”,宽仁厚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长寿因素。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该县百岁老人几乎是和其家人一起生活。儿孙尊老敬亲,老人自然延年益寿。

夏邑县曹集乡焦庄村李曹氏,1906年生,除了头发花白稀疏、耳朵有点背外,104岁的她至今不但起居能够自理,还能自己缝补衣服。老人的儿媳王秀兰告诉记者:“自打俺结婚那天起,俺娘跟着俺一起过了53年。一天三顿饭,俺一家人都在一张饭桌上吃,从来没有让她在一边吃过,就为了让老人舒心。”

母子、婆媳、翁媳、岳婿相依为命、共享天伦之乐的百岁老人家庭在该县比比皆是。

在当地民间,“儿女孝顺,父母长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尊老敬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荣耀。儿孙尊老敬亲,是决定老人延年益寿的重要因素。

克勤克俭者长寿

夏邑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冷暖适中。虬龙沟、巴清河、沱河、东沙河等河流横穿全境,水质优良,生活饮用水达到GB/T5750-2006标准;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6.9%。当地物产丰盛,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苹果、食用菌、各类时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采访中,记者特别关注了该县百岁老人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感觉有几个比较突出的共性特点。

一是顺其自然。北镇乡林楼村老人张德云,年幼时随父母逃荒要饭,年轻时是方圆有名的接生婆,今年已经106岁,和71岁的儿媳妇常桂英相依为命。两位老人居住的房屋虽有些破旧,但偌大的院落却是绿阴环绕,秋梅豆、南瓜等爬满了院墙的里里外外。常桂英说,这房前屋后的瓜菜,都是点上种子随便长,从来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俺娘俩一年四季,种啥吃啥。坐在房门口的张德云老人听力尚好,马上说,“我啥都吃,好喝酒。”常桂英说,“俺娘年纪大,不敢让她喝多,一天三四两。”四季常新的农作物和蔬菜,调剂制作一日三餐,少荤多素,保证了老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显现出良好的养生效果。

二是勤劳刻苦。刘保义,北镇乡朱楼村老人,现年103岁,一生务农,生有一女两男,目前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因妻子去世较早,他既当爹又当妈,织布、做棉衣、洗衣、做饭等一切家务都会做。目前,生活仍然可以自理,一日三餐,每餐一碗汤,两个馒头。一辈子勤苦劳作的习惯始终不变,去年老人还能拉着架子车到地里割草。动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岁老人操劳一生,克勤克俭,锻炼出了过硬的身板,并养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劳作等生活习惯,有效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谈起老人的日常生活,其亲属几乎都说,一生无大病,基本不吃药。

三是性格爽直,开朗豁达。何营乡胶刘村刘伯明夫妇都是百岁老人,妻子刘周氏104岁,刘伯明100岁。记者问刘周氏家里有几代人了,现在身体咋样,她颇为幽默地说:“俺孙都当爷爷了。”刘伯明迫不及待地说:“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俺家,我骑着三轮车,他们都追不上我。”现年103岁的业庙乡何楼村高庄高贾氏老人,纺花、织布样样精通,虽是个女流之辈,干起农活儿却是个好把式。她性格开朗,通情达理,曾当过村里的妇女队长,劳动积极,乐于奉献,一直受到村民的好评。现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五世同堂。

除了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外,该县的高寿老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长寿遗传基因。王集乡马庄村马张氏和本乡司道口村张氏本是同胞姐妹,今年都已104岁。今年已经101岁的曹集乡农民郭允千,其家族亲属均长寿,年龄大都在90岁以上。

老有所乐者长寿

夏邑的百岁老人,前半生生活在旧社会,多数人都有着贫困经历,生活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如今这些百岁老人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也和赶上了好日子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夏邑人民大力弘扬孔祖文化,以科学发展观打造孔祖文化品牌,推动了夏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9145.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6.20元。2007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19.3%和30.6%。作为2003年河南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去年该县参合人数已占总人口的85%。

夏邑县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和健身人群遍布城乡。健康养生已成为夏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到休闲时间,公园里、小河边、树阴下、村里,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在跑步、打太极拳、舞刀、耍剑、踩高跷、打腰鼓、玩魔术杂技等,给城乡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该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该县老年书画院、老年体育协会、老年鼓乐队、老年文艺队等,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既让老人锻炼了身体,又使他们精神愉悦。目前,全县24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县城建有老年公寓、托老院,为2100多名老人安度晚年提供了保障。该县的120名百岁老人,每月都可以从民政部门按时领取100元敬老补助。该县卫生局副局长彭立夫告诉记者,该县有卫生技术人员4320人,能为群众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

夏邑县大力打造“孝心工程”,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举办评选“好媳妇”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该县从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都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该县大范围开展了“社会公德教育”。2007年,该县开展了评选“十大孝子”和“老人进新居”活动。今年年初,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夏邑县政府对“十大孝子”进行隆重表彰,颁奖时,整个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该县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网络,专门成立了县长寿养生文化研究会,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长寿养生文化研究活动。该县还先后出版了《百岁寿星谱》、《健康大讲堂》等专著12部,组织现代长寿养生科普知识讲座36场次。近年来,该县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良好的养生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了夏邑独特的长寿养生文化。

bravegogo(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