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帝陵的一般状况,分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
地上部分,早期如西周到战国早期是“不封不树”,即地面没有陵丘封土和树木,但应有供祭祀的寝殿之类建筑,因为年代久远,现地面已很难找到痕迹;到战国后期,陵寝开始有了封土堆。到秦始皇时,出现空前绝后的巨大封土陵丘,高达50丈,至今残高仍有76米。秦始皇陵建有巨大的陵园,分为内外两区,因建筑众多而占地广阔,所以又称“城”。唐代帝陵的规制基本模仿首都长安,以乾陵为最典型,有内城、外城之分。
帝陵陵园内有多种功能性建筑,包括寝殿、献殿、阙、宫墙等;到西汉时,这种形制进一步明确,而且开始在陵园以外建设陵邑。现汉阳陵南阙遗址已经发掘,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而阳陵献殿为正方形攒尖顶建筑,中心有一圆形巨石,上刻十字纹,是中心脊柱的基础。
到西汉武帝时,在陪葬墓前首次出现石刻,即著名的茂陵石刻,但那时在帝陵前尚无石刻;秦始皇陵有“收天下之兵”而铸成的巨大铜人,号12金人;汉武帝时又铸铜人,至曹魏时迁往洛阳,但到长安以东“重不可致”,遗弃于野,因此该地直到唐时仍名“铜人原”,著名诗人李贺有《金铜仙人辞汉歌》专咏此事。
直接置石刻于帝陵前,是魏晋以后的事。现有西魏文帝等帝陵前的石刻存世。
从唐代开始,帝陵前甚至陪葬墓前置石刻,已成为定制或惯例,而其中以乾陵石刻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包括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六十一王宾,总计127件;顺陵、昭陵、乾陵和桥陵石刻,其精美程度远非后代可比,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石刻作品。石刻中有些为后世各朝继承,如石像生;有些只在本朝延续下去,后世再不见踪影,如石鸵鸟;还有些如乾陵的述圣碑、无字碑等碑石后世也很少出现。
帝陵的地下部分,因现在已经开掘的极少,故不能详知具体情况。从秦公一号大墓看,其墓穴为一逐渐收分的敞开式大坑,规模十分惊人;东西两端均有倾斜的墓道,总体呈“中”形状,从东到西总长达350米、深24米;在较小的墓穴中也有“??”字、“甲”字、“凸”字型等形状。棺椁和诸多陪葬品安放好以后,再加木结构棚架并填土,最后封平地面。棺椁为木制,另有代表最高级葬式的“黄肠题凑”,现尚存巨木80余根。
至于其他陪葬品不能备述,应随时代与国力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其豪华、贵重和数量巨大则毫无疑义。
陕西帝陵中有人殉现象,秦公一号大墓殉人达176具。但后代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