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河,生长着一种体态亮丽、远近闻名的“四孔鲤鱼”。围绕“四孔鲤鱼”形成的鱼文化,如奔腾的河水,深厚悠远。
说起“四孔鲤鱼”,人们自然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打天下以后,便以出家修道为名,先找个地方隐居。这一天,他走到昌邑的峡山,但见潍水自南奔泻而来,弯弯曲曲绕山而过,山上古松参天,时有云雾从中生气,令人疑是到了仙境。更喜山之阳有天然洞穴一处,正可居住。伯温大喜,于是在此隐居下来。
一日,刘伯温在潍河岸畔看人打鱼,看到打的无非是鲫鱼、鲢鱼、鲶鱼之类,并无奇特品种。忽然,他心中一动,如此仙境,应有异于他乡的特产才是。于是,他架起祥云,来到天庭。他走到天河岸边,只见姜太公在那里端坐垂钓。刘伯温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把如何离开京城,如何在峡山定居,又如何想寻求真奇鱼种的经历和想法说了一遍。姜太公用手一指,天河中一条金色大鱼蹦到他的手中。刘伯温一看大喜,但又一细看,只是一条鲤鱼,没有什么稀罕。姜太公好像看透他的心思,说:“此鱼是鲤鱼不假,但不同于别处之鲤,到了潍河,你便见到鲤鱼的奇特所在。”说完,把手一甩,那鱼就落到潍河里去了。
为感谢姜太公的乐善好施,刘伯温奔波化缘,由四方百姓集资,在峡山之阳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太公庙。太公庙落成之日,刘伯温特意来到潍河岸边,让渔人打了几条鲤鱼观看。他发现这些鲤鱼全是四个鼻孔。从此,潍河多了一珍—“四孔潍鲤”。
美丽的传说给“四孔鲤鱼”涂上了神奇的色彩。
在昌邑乃至潍坊地区,常用鲤鱼宴请贵客,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利用鲤鱼之音,把鲤鱼当作吉祥物。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红白公事,大凡重要一些的席面,总少不了鲤鱼。社会上有“无鲤不成宴”的说法。每年春节,农村家庭中供奉祖先所摆设的祭礼,也总是把鲤鱼放在供桌的最前面,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
潍河鲤鱼不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如意吉祥的象征。那些浪击龙门、金鲤腾跃的书画特别受欢迎。每到春节,许多家庭便把印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吉庆如意”的年画贴在居室,庆贺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富裕,衬托今日红红火火的美景,使欢乐的节日氛围更为浓郁。另外,许多饮食产品和饮食用具也用“鲤鱼”作为商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