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鹃历史传说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织金县

百里杜鹃历史传说

历史

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贺龙、萧克于1936年初率红二六军团,曾在乌蒙山区回旋,在黄坪花区进行过著名的“黄家坝阻击战”,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花区建有“黄家坝阻击战纪念碑”,凭吊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魂。 1993年毕节地区成立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的管理、建设、开发、利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将以崭新的姿态和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笑迎四海宾客。贵州省毕节地区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传说

 民族风情 百里杜鹃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以彝族、苗族为主的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同时在这里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 歌舞:彝族民歌有山歌、情歌、酒礼歌、叙事歌及孝歌等,以山歌最流行,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情歌则只能与同辈人在野外唱。彝族舞蹈有“酒礼舞”、“跳脚舞”,舞姿粗犷优美。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和六月二十四日进行,称小、大火把节。节日晚上彝族点燃火把,在村寨周围和田边地角游行,边游边歌边舞,举行”驱虫“活动,遍山灯火,欢声四溢,热烈壮观。 插花节:每当杜鹃盛开,便是彝族同胞的插花,届时房屋、马车、青年男女头上皆可插花视美,很有情趣。 简朴的民居:苗族民居依山而筑,多三开间平房或圈,石墙或木架棚墙,屋顶多为草盖,外形简朴,具有强烈的乡野气息。 精美的服饰: 当地苗女巧于装扮,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服饰。少女上衣齐腰、青布底、开对襟,以花边镶方背心,沿边用蜡染或刺绣的花纹图案。下系宽褶裙,裙腰加青色水脚,上绣花纹。裙着多件。耳坠银环,颈套银圈,手戴银镯,白布绑腿。 歌舞:苗族歌舞丰富多彩, 民间音乐有民歌调、芦笙调、唢呐调、萧琴调,每一种曲调又分多种。其”多声部民歌“和芦笙拳舞、打鼓拳舞都有极有特色,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会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受到欢迎。 跳花节:是苗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届时青年男女盛装聚集”花坡场“,载歌载舞,举行”夺花“比赛、斗牛比赛、斗鸟比赛、斗鸡比赛,场面热烈,观者如云。 黄坪所在的普底乡,少数民族占60%, 民俗独特,少数民族节日正直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火把节、插花节、彝年等活动丰富多彩,其民族风情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在金坡茂密的杜鹃丛林中,可见一根细长的杆子突兀而立,这是苗族青年跳花场的花杆,顶端斜挂着一面旗子,名叫花旗。苗族人民把杜鹃花盛开的日子定为跳花坡的节日,成百上千的苗族青年男女,吹响芦笙,绕着花树,翩翩起舞,为游赏活动增添了不少情趣。 流传传说 杜鹃花传说:花区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尤以杜鹃的传说优美动人,给美丽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份灵气。相传杜鹃花原为皇宫御花园独有,且只有一种红花。因其喜爱彝山的”清凉世界“而飞来彝山,为躲避侍卫的追寻,摇枝一变成五彩缤纷的各色杜鹃花。从此长居彝山,为彝族所钟爱。 百里杜鹃的成因传说:相传在洪荒时代,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洪水退后,开始有人烟,但最严重的困难是缺乏燃料,这时候有一对心地善良的苗族夫妇四处奔走,想为大家寻找到一种燃料。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洞,岂料这对夫妇进洞之后再也没能出来,人们就去四处寻找,当找到这个洞时发现这里已经被填满了,他们用锄头挖就挖出了煤。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这对好心的夫妇变成了煤,这对夫妻的高尚行为不仅感动了人间,也感动了天上的看花仙女,她撒下杜鹃花来,以纪念和告慰这对夫妇,让杜鹃花陪他们长眠。 杜鹃鸟传说: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之魂所化,所以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代诗人李商隐诗里曾这样说,杜鹃啼声凄凉,嘴里呈鲜红色,被人们误认为“啼血”,而百里杜鹃花区的老人们认为:杜鹃花的美丽和百里杜鹃的磅礴气势,使百里杜鹃成了秀色可餐的绝代佳人,然而千百年来她却躲在深闺无人知,杜鹃鸟是在为自里杜鹃吗不平。 从前在百里杜鹃花区,有两个特别喜爱杜鹃花的姊妹俩,由于劳累过度,她们很年轻便死了。她们生前便象杜鹃花一样美丽,同时她们也跟杜鹃花一样眷恋着这片高山煤海,因此在她们死后灵魂也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于是便成了一对美丽、机灵的杜鹃鸟,在百里杜鹃花区飞来飞去,她们飞到那里就在那里苦苦鸣叫;她们一叫,杜鹃花也叫开了。但是鸟和人一样,也是要死的,她们化成杜鹃鸟以后同样因为整日呜叫、啼血过多而死,但是她们依然眷恋着这里,于是又化成形似杜鹃鸟的两块岩石,永远守护着这片她们热爱的土地,因为两只鸟的嘴是相对而立,所以便成了今天著名的“对咀岩”景点。

欣蕊(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