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康三年(282)划侯官县温麻船屯设温麻县,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撤温麻县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以温麻废县设长溪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开成(836—840)中增设威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升为宁德县。宋淳佑五年(1245)增设福安县,与长溪、宁德皆属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长溪县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2县,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福宁州降为县,成化九年(1473)恢复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并就府治设霞浦县,属福建布政司(省),同年划入建宁府的寿宁县,乾隆四年(1739)增设福鼎县,计辖霞浦、福安、宁德、福鼎、寿宁5县,清末属宁福道。1912年废府制,属东路道(1914年为闽海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闽海省”。1934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1935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1943年为第八行政督察区。1935年所设周墩、柘洋2特区,1945年改为周宁、柘荣县。1949年6月至9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三专区。1950年4月改名福安专区(驻福安),辖福安、宁德、福鼎、霞浦、寿宁、周宁、柘荣7县。1956年增进原属闽侯专区的长乐、连江、罗源3县,撤销柘荣县,1959年划长乐、连江2县归闽侯专区,增进原属南平专区的松溪、政和2县。1960年合并松溪、政和为松政县。1961年恢复柘荣县。1962年划罗源县归福州市,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2县。1970年7月专区迁驻宁德,改名福安地区,同年划松溪、政和2县归南平地区,增进原属闽侯专区的连江、罗源、古田、屏南4县,再次撤销柘荣县。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1975年恢复柘荣县。1983年划连江、罗源2县归福州市。1988年撤宁德县,设省辖县级宁德市。1989、1995年,福安、福鼎相继撤县设市。2000年撤消宁德地区设省辖地级宁德市,原宁德市改为蕉城区。 灿烂的人文文化。宁德属东南沿海印纹陶文化系统,早在一至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晋太康三年设立了县治,元至元二十三年设立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升为福宁府,民国二十三年设行政督区,解放后设福安专区,1971年6月改宁德地区。闽东有许多文化古迹和传说。据史书记载,蕉城霍童山是道、佛两家的圣地之一。这里有“燧人氏造火”和“黄帝造(到)霍”的传说,还有尧帝封太姥的传说,一百年前,在闽东开埠设立了福建第一海关———福海关。历史名人朱熹、陆游、冯梦龙、文天祥、戚继光等曾在宁德工作、生活和打仗过。宁德孕育出唐朝福建第一进士薛令之、宋代爱国主义诗人谢翱、明朝爱国将领刘中藻、清朝著名虎将甘国宝、中国世界语第一人林振翰、中国佛教协会首位会长圆瑛等杰出人物。
闽东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以搬铁技、线狮舞和剪纸最有特色。搬 铁技又称台阁,是源于清代的民间表演形式,流行于闽东主要县(市、区)。 表演时,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少年儿童化妆后,手 持道具,或坐或站于“铁技”之上,然后随车搬行。在灯光映射和音乐的 伴奏下,整个造型精美,场景生动。线狮舞,流行蕉城区霍童,亦称抽狮 舞,是由当地儿童玩具演变而成。扎制的狮子,通过绳子将狮头、狮身、 狮尾、狮脚吊挂在木架上,木架安上车辕,表演者边走边抽绳子,并配以 幕景和照明。线狮舞分为雄、雌“双狮舞”和母狮、仔狮“大小狮舞”。 表演者少则5人,多则10多人,他们身手敏捷,臂力过人, 把狮子抽动得 时而挠腮戏球,时而腾空飞越,引起观看者的阵阵喝彩。闽东剪纸,以柘 荣县最为有名。剪纸的手法主要有平铺式、对称式、多折式和网络式几种。 剪纸所表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花式和字形外,还有很大部分是生活的物品, 并采用抽象和夸张的表现形式。柘荣剪纸多为妇女创作,并拥有一批有造 诣的民间老艺人。2000年柘荣县以其剪纸的独特魅力,被国家文化部命名 为“中国民间艺术之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