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女服 尚青色棉布、苎布衣,少数富裕户也穿绸缎。大襟长衫,衫长至膝,比男长衫稍短些,衣领用金线、五色线制成二至三层花纹的“虎牙领”,领背中央绣“凤凰采牡丹”。衣襟用五色羽毛布,绣三至五层梅菊花蕊。腋下襟边缝一块10多厘米宽例三角形的大红布,领口内“替肩布”用蓝、白四方形做“替肩”。袖口和衫袄襟边均用大红色羽毛做边饰,并镶绣各色花纹。节日所穿紫色“诰翠衫”,大襟和袖口都绣“回字”形花纹,胸前排扣5颗,古作礼服用。
女裙裤 通常用黑色棉布,夏天用苎布。出嫁做新娘时,用青色绸缎或精哔吱做裤。外穿蓝色或紫色叠春“虎牙裙”,腰间束四指宽的白色腰带,正面再垂2条长1米的飘带,直垂至脚面。妇女下山、下田劳动时,用腰带缚住“围身裙”。“围身裙”是黑色苎布或青直贡布制成,裙上端加一块10厘米宽红布做裙头。所缚腰带则用五彩丝绸线、白粉线、羽毛线等织成橄榄式花纹和汉文字装饰。转裙也刺绣着“凤凰采牡丹”等花鸟装饰。罗源县毗邻的飞鸾南山村和新岩村一带畲族妇女的服饰,均穿斜襟大领衣,并镶有各种花边。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扎绑脚。
男服 一般是青色和蓝色大襟短服。少数男子穿大襟长衫,均为圆领。布用棉布和苎布。胸襟两旁袖口上均镶有黄、红两色,缀3-5颗铜扣,外加穿圆领直襟有5排扣的“钱吊衫”,古作礼服。礼服胸前领左右两旁,还垂挂有2条珠线穗。礼服正面上方2个袋,下方4个袋。大都在取新娘后三天,送新娘回娘家做“头转客”时穿。
男裤 多用蓝青色棉布。夏天穿苎布短裤。裤头上接15厘米左右宽蓝或青色布。结婚时则穿紫色或蓝色长衫礼服。
鞋 平时男子多穿黑色布底双鼻鞋和木屐。劳动时,多打赤脚和穿草鞋。妇女穿单“虎攻鞋”(畲族),布底,鞋头高昂3厘米,鞋口两旁以羽毛布“沉地”,用五色线绣“虎牙”花纹。解放后,男女穿解放鞋、运动鞋、塑料鞋、人造革和皮鞋。
帽 儿童头戴猫儿头的童帽;中青年常扎头由;老年人戴风军帽。巫师法师分别戴宫帽、天尊帽、头冠字帽。男子结婚时戴青色红顶帽,宽沿外敞,帽项突起高达8厘米,两边插金花。姑娘出嫁戴“凤凰冠”,冠的结构以竹片为骨架,先制成梯形的头冠套,冠套外围缝上五色波纹的“冠栏布”,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凤凰冠”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双块戏珠”银饰,左右两旁竖立两个武士,左骑驴、右提剑。额正面贴镶两块长12厘米宽3厘米多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4姓联姻。再下挂9个“银星”,九星下垂胸还串挂着九穗花纹银片。錾有山、海、花、鸟、鱼、兽之类图案。每穗连接9小片。冠上还用金丝线悬挂4串玻璃珠,长达50厘米,下连接元宝型银牌4个,垂至胸前。额角左右两侧各挂一块蝴蝶形银牌串联16小片四方形花纹银片。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戴冠稳定。
首饰 一般妇女常带鸳鸯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与字样。还有龙爪拳头式带铃哨的戒指。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带银牌、项链。脚戴银镯,耳戴耳环。畲族妇女的头饰随发型而不同。与福安接壤的畲族妇女发型,则是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的绒线。正面额前发高是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把、毫猪簪。未婚小姑娘的发型,均用红绒线参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与罗源县毗邻的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村一带妇女,则梳成“凤凰髻”,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直至头顶,约达15厘米左右高,弯至额头,中间绕成一块径8厘米大的圆型发桃,畲语称“凤凰头髻”,再横栓小银簪。
饮食 畲家生活俭朴,平日对饮食品味式样不讲究,重在吃饱。口粮多以番薯丝为主粮,大米、高梁、大麦、小麦、花麦、玉米、小米为副粮。故俗有“种番薯吃番薯,番薯当粮也当菜”。把番薯切成丝、晒干,其吃法有煮成“焖饭”的,有用开水烫半熟,捞放蒸笼炊成“蒸饭”。多数地方要把鲜薯丝用水淋洗出淀粉,加工制成“粉扣”当菜吃。
畲家一日三餐,薯米干饭。“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初三)吃3天白米饭,有的用大米蒸饭另捞一角,供小孩或接待客人。平时煮上一两碗粗菜即可上桌。客至,小孩不上桌,怕争菜忌慢客人。农忙时,难于及时备办菜肴,只用盐汤或青菜一碗也能对付。但到自养猪屠宰时,割一二斤猪肉,常邀亲友邻居品尝。在春耕、秋收前,为迎接繁重劳动,都要杀羊、杀鸡兔、买猪蹄滋补养身。
畲族家家户户都种蔬菜,除日常鲜吃外一般家庭常把芥菜、萝卜腌成咸菜,做当家菜食用。竹笋,畲村四季均有,常加工成笋干。调味少用油,重用姜。饮料,多用糯米酿酒。50年代后,畲族群众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多数人吃上大米饭。蕃薯丝与高梁、大麦等则降为副食。
居住 畲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岗、丘陵,少数在沿海和海岛上,依山建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建房坐向多坐北朝南。门前多种树木。
“建房”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后要定朝向,立合砖俗称“定磉”。木工动锯斧要定“驾马”日。房主要备茶、酒、五果、焚香鸣炮祭供“鲁班”。祭后才动工、上梁。其后,请銮驾、贴柱联、压梁谷、挂红布,中堂上书“紫微銮驾”,进宫柱贴联“建屋喜逢黄道日”;“上梁幸遇紫微星”。中庭放个“斗灯”,以示照耀千秋大业。建成后要择日入宅,房主肩挑“祖宗担”,让上辈人先入宅,晚辈后进。
旧时,畲族山村,因经济困难住房建造简单,多盖“人字”式或“孩儿撑伞”式的草楼。
清代以来,住房多改为土木瓦房,依山建筑。四周均围黄泥土夯筑的土墙。中间分别架有二、四,用七柱或五柱木料,屋顶盖瓦片。正座中间分前厅和后厅。后厅左边常设小门通后山。前后厅两边隔4个正间,专作卧室。正厅前一般都设有二片天井,以堆倒垃圾沤肥农用。有的建有廊庑,前后廊庑分别作用厨房或堆放农具和做猪栏。住房一般有二层楼。楼上低,楼厅高,使厅堂阳光充足。立有固定楼梯或移动手梯通往楼上。楼上则用竹片加泥土或木板做墙壁隔间,楼房间多作粮食仓库或放家具用。每座屋前或屋后均留有小块空地,以晒柴片、衣服、番薯丝等。边角地多种柯木遮荫。50年代后,畲族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砖瓦房、混凝土结构房逐步取代旧式的房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