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落实处 畲乡处处唱新歌

家乡区县: 福建省蕉城区

蕉城区上金贝,是一个纯畲族村。

这个仅有82户303人的村庄在先后被列入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现在又举步迈向更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园、畲族村寨风情园和郊外生态休闲园建设。名声大噪的上金贝村,最近还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入选央视四套推出的15集特色系列报道节目(探访民族村寨)。

这里的变化只是当下宁德市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目前宁德共有42个少数民族,20.8万人口,其中畲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0.9%,为全国畲族人口的26.7%,全省的51.6%。

改革开放后,闽东少数民族地区在告别路不通、灯不明,信息闭塞,居所简陋的生存状况之后,近十年来,我市民族工作立足闽东实际,脚踏实地致力于实施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创小康并融入全市环三发展战略,使宁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统计,2011年,全市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5569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0.45%;通过“造福工程”累计搬迁少数民族群众11741户5355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5.71%;全市9个民族乡和238个民族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闭路电视和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工程,171个民族村通水……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推行并坚决落实民族政策,为闽东少数民族群众铺就了通向幸福的大道。

畲乡茶园。

中华畲族宫。

“一村一品”带动

畲家茶果四海飘香

每年的8月份,是溪塔村最热闹的时节。这个地处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风景区边缘的畲族村,不仅盛产刺葡萄,还以风光秀丽、独具闽东畲族风情,成为城里人乡野休闲的理想去处。

刺葡萄给当地畲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扶持与带动下,大大激发了村民们种植刺葡萄的积极性,仅刺葡萄一项的收入就占溪塔村经济收入的近半,人均收入9505元。

这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也是党委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

在此工程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立足挖掘资源潜力,特别是注重发挥山地资源优势,现已培育形成三个支柱产业。优质水果产业。主要有福安溪塔刺葡萄、虎头高优水蜜桃,古田富达芙蓉李,霞浦西胜巨峰葡萄等;优质蔬菜产业。主要有福安马山千亩生姜、霞浦瓦窑头槟榔芋、屏南巴地反季节蔬菜等高优蔬菜示范村等;优质茶叶产业。建立了10多个茶叶生产示范村,种植金观音、铁观音、黄观音等优质茶叶1万多亩,创办了一批茶叶加工企业,打造了畲品红、畲韵红等一批畲族茶叶品牌。

在农业经济唱红畲民生活的同时,畲族工业经济也大步迈进。闽东民族乡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形成了一批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其中,福安坂中工业区拥有电机电器、医疗器械、建筑建材等企业100多家;霞浦盐田工业区以合成革生产为主导产业;福鼎硖门工业区以轧钢精深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龙头。这三个园区工业产值分别占所在民族乡工业总产值的80%、80%和60%。据统计,2011年园区工业产值分别达30亿元、25亿元和13亿元,分别创税3000万元、2500万元和1600万元。

工农业发展齐头并进,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民族乡村的经济总量。2011年,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7.59亿元,较5年前增长19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10.52亿元、11.79亿元和9.12亿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增强,直接带动了群众的增收。2011年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村有149个,占民族村的62.6%。乡镇企业总产值121.1亿元,企业营业收入118.2亿元。

畲族传统古民居得到保护。

畲族文化传承人雷美凤。

实施“造福工程”

畲族群众喜迁新居

地处太姥山风景区的赤溪村,原是全国“第一贫”村。现在,靠着农林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坐上了发展的火箭,仅旅游这一项,景区带动当地200多户群众从事旅游,旅游产业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赤溪九鲤旅游已成为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和亮点。

全国闻名的“造福工程”战役就是从福鼎的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打响的。这个过去一直是没人知晓的小村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还过着食不果腹、衣难遮体、屋不避雨的生活,更谈不上婚姻与教育。

1995年5月,在宁德地委、行署持续重视和关心下,经多方筹集资金和村民投工投劳,下山溪畲族村22户88人整村搬迁到赤溪行政村所在地后,一切都改变了。此后,为彻底解决全市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路,宁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造福工程”,将人口往集镇或行政村所在地搬迁。2005至2012年,省、市两级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和“造福工程”民族专项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搬迁后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解决了五通、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且子女就学条件好,群众经济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

至目前,全市民族地区实现电力、通讯、电视村村通,全数民族村通水泥公路,171个民族村自来水通水。

畲家人的生活向着更高层次目标进发。像上金贝这样打造“特色村寨”、人文宜居的试点村庄目前就有4个。这4个试点村建成发展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和特色产业,弘扬发展了民族文化。此外,有关部门还将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保护发展”的要求,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特色民居为基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重点,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村。

据悉,至2011年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建设工作以来,从各级各部门共争取资金3500多万元,用于开展古民居、历史遗迹修缮、保护工作,培育村寨特色产业,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民俗、音乐、服饰、语言、饮食等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村寨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畲族村寨旅游资源丰富,民族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增加了少数群众收入,2011年上金贝、猴盾,福安溪塔村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朱圣强(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