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走遍中国——世间万象》系列片播出第五集《挑战九重天》,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登十三云楼”项目传承人雷彭斌,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了畲族的传统绝技“起洪楼”,并成功展示了“起洪楼”中的最高难度等级——“起十三洪楼”,又称“登十三云楼”。这位身怀畲族传统绝技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21日,在蕉城区城隍庙,记者采访了雷彭斌。
央视镜头前
挑战“九重天”
《挑战九重天》节目中,央视摄制组拍摄那天正值农历九月初九,是畲族人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华畲族宫前,一套特别的祈福仪式正在举行,其中一项,就是起洪楼。雷官银被畲族人称作“师公”。“师公”在畲语中有“巫师”的意思。他们家族从事“师公”一行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雷官银的儿子雷彭斌,是这个家族这个仪式的第26代传人。
起洪楼的桌子,一米见方,高90厘米左右,重约90斤。搭建过程需要多人合作,搭建第5层时,将下一张桌子吊上去。随着桌子的增高,搭建的难度也在增大。由于桌子间没有任何固定物,一阵微风或者微小的动作偏差,都可能使桌子晃动。
九层洪楼搭好了,高度达8米多。雷彭斌身着宽大的裙子,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上顶端。九层洪楼又叫“九重天”。畲族人认为,洪楼越高,离天越近,祈福就越有效果。因此,挑战更高的洪楼,是许多畲族“师公”的追求。
接下来,雷彭斌要在上面跳一种名为《奶娘行罡》的巫舞。这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蹈,塑造驱妖镇魔的女神陈靖姑的形象。
在九层洪楼上跳《奶娘行罡》,难度极高。舞蹈首先在饭甑和筛子搭成的小台子上进行。接着,雷彭斌踢掉筛子,继续在饭甑上舞蹈,饭甑不时会被移动到桌子边缘,整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起洪楼中,雷彭斌还进行了一项神秘的仪式——“灵鸡报应”。一只普通农户家养的公鸡,竟然能听从仪式的召唤,打鸣三声,令人惊叹不已。
十三层洪楼上跳《奶娘行罡》祈福。
十三云楼跳罢 挑战十五层洪楼
九层洪楼的仪式已经看起来十分危险了。拍摄次日,令央视记者意外的是,雷彭斌竟然要在现场挑战十三层洪楼,又称“登十三云楼”。这是其家族这500多年来,历代“师公”起洪楼所能达到的最高层。
对这次登十三云楼,大家丝毫不敢疏忽。雷官银仔细地反复测量每张桌子,按顺序摆好,雷彭斌的徒弟和好友也赶来帮忙,他们将叠成四方形的黄色,毛边纸浸泡在水中。这些黄纸将垫在桌角,起防滑的作用。
方桌一层又一层地往上增加,在搭到第十层时,突然起风了,旌旗随风舞动。可雷彭斌的登十三云楼仪式还是照常进行。
随着三音锣敲响,执羚号吹响,雷彭斌在13张方桌叠成的十三云楼顶部,跳起了《奶娘行罡》。十三云楼高近12米,已经超过了大殿的高度。通过摄像机镜头可以看到,雷彭斌脚踩饭甑绕桌子转了一圈,每转到桌子边角,饭甑还会有小部分悬空。在场的人无不揪着一颗心。
令人心惊的表演很快结束,现场的风仍然不小。可雷彭斌好像没有要下来的意思。而是向下面打出了一个表示数字15的手势。他还想继续挑战到15层。雷官银虽然一直反对儿子起15层,但他还是亲自上阵,细心地把第15张桌子系到了红飘带上。
十五层很快搭好了,由于天气原因,雷彭斌没有在上面表演。雷官银说,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十五云楼。
而这样一期节目,也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起洪楼,太神秘了!”看了央视4套16日晚播出的《挑战九重天》后,有上海网友如此惊叹。还有浙江网友为这期节目作诗发表观后感:“……平步云端身形捷,惊心动魄信念坚。挑战自我近极限,艺高胆大苦练显……”
畲族巫舞《奶娘行罡》。
雷彭斌在展示一种祭祀语言——“雷诀”。
地面连转两小时 训练高空平衡感
在央视展现如此高难度技艺的雷彭斌,是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登十三云楼”的传承人之一。据悉,畲族崇尚道教,畲族的很多传说故事中都涉及道教的闾山派。做道教法事的巫师也多为畲族人。
雷彭斌告诉记者,他生于福安市下白石镇下赤村。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从事巫师这一职业。按族谱记载,他是第26代传人。
早在十五六岁时,只要是放学时或者假期时间,他就跟着父亲一道出去做法事。然而,这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叛逆期,有时父亲叫他一起去做道场,他就赌气不去,结果没少挨父亲的骂。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家族中浓厚道教氛围的影响,雷彭斌渐渐爱上了起洪楼等道教法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起十三层洪楼时,要在距地高度近12米的一米见方的桌子上跳《奶娘行罡》。雷彭斌说,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话,站在上面就会很危险。而要掌握这门技艺,一般要学三年。
平日里,雷彭斌通过转圈来训练自己的平衡感。时间最长的一次,雷彭斌连续不停地转了2个小时。当时他看了看表,便停了下来,不是体能不够,而是因为无需再转了。“在地面上能转2小时的话,在上面转20分钟没问题。”雷彭斌解释。
更多的训练是在日常的法事中。“先在家里从一层开始练。再慢慢往上加。”雷彭斌告诉记者,起洪楼分“起三司”、“起五方”、“起七星”、“起九洲”、“起十三洪楼”五种表演级别。农村办庙会、道教的庙、宫、观开光,以及畲族的节庆日,都会请他们去做法事祈福。而一部分仪式只需起三层洪楼。随着法事次数的增多,雷彭斌的父亲也在暗暗留意儿子的技艺水平。“父亲看可以了,就叫我上去。”
初中毕业后,雷彭斌入伍当兵。三年后,20岁的雷彭斌退伍返乡,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正式成为一名畲族巫师。
十三云楼行罡踏斗 难度系数绝无仅有
除了起洪楼,雷彭斌和他的父亲,同时还是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上刀山、下火海”的传承人。
不过,与起洪楼相比,“上刀山”和“下火海”并无技术难度。雷彭斌向记者透露了上刀山的秘密:“其实是把力量分解掉。”雷彭斌说,只要有一定的体力和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稍加指点就能“上刀山”。而“下火海”可以通过观察木炭的燃烧情况判断温度高低,还可以“洒点盐降温。”
雷彭斌告诉记者,除了宁德畲族,起洪楼在浙江等地也有,称为“翻九楼”或“吊九楼”。据其了解,能上十三层方桌的,其他地方也有几个人会,不过他们仅是在方桌上做简单的祈福活动,或者有防护措施,与在十三层洪楼上跳《奶娘行罡》相比,却是望尘莫及。“我们畲族的登十三云楼,没有防护措施,而且跳的舞步是要行罡踏斗,难度系数是最高的。”
今年33岁的雷彭斌,从事畲族巫师多年,期间,也有过险境逃生的经历。“大概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一次,一个农村庙会请我们去做法事,由于场地没选择好,把洪楼搭在泥土的地面上,而前些天下过雨。”雷彭斌说,当天,他们在村庙的门口搭了座7层的洪楼,仪式过程中,泥土突然下陷,导致洪楼倾斜,眼看就要倒塌。三秒时间内,站在洪楼顶端的雷彭斌迅速反应逃生,他向下一跃,跳到了高约三米多的村庙屋顶,这才没有受伤。而他的一名坐在洪楼中部的师兄弟,从四层洪楼掉下来,“受了点小伤”。
经历了危险之后,雷彭斌和师兄弟们每次起洪楼前都会特别小心。“选择好场所,地面要硬化,避开风口,如果起高层的洪楼,一般用自己的桌子,另外心态要调整好。”雷彭斌坦言。
而从事这项危险的工作,也让他的家人免不了担惊受怕。“他们认为9张桌一般没问题,13张桌子让我尽量少操作。”
2011年,在我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闽东畲族“起洪楼”首次亮相便惊艳全场,表演者正是雷彭斌。
2009年,雷彭斌曾在接受一省级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有机会能上中央电视台表演,把畲族人的这项绝活介绍给全国的观众。
如今,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