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里的闽东故事

家乡区县: 福建省蕉城区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 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36项,我市占3个;在全国1530项(含扩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我市拥有14项。在保护和传承中,文化遗产里的闽东故事熠熠闪光。

一个唱畲族歌言的人,一唱就是30年

6月14日,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当天,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被再次唱响。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畲族民歌,于2006年5月20日被载入国家历史。这对于畲族姑娘雷美凤来说,29年的演唱终于将闽东畲歌唱进了全新的故事篇章里。同样是初夏的葱茏,2009年5月,雷美凤被认定为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说:“我唱了30年,过去不曾放弃,现在和未来我也不会放弃。”

6月10日下午,雷美凤和记者聊起了她和畲歌的故事。

“八岁进小学读书,寒暑假时候就跟随母亲上山砍柴学唱歌。村里客人来对歌时,就挤进歌场听唱,边听边小声学唱,后来抄歌本学唱……”雷美凤向记者回忆起她与畲歌结缘的故事。

雷美凤告诉记者,1986年,当时16岁的她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少数名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在那里,她第一次带着家乡的音乐,在千里之外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一同分享。“我记得那一次,上台表演抖得很厉害。”因为初次上台表演,雷美凤至今仍对那次经历记忆犹新。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她代表闽东畲族民歌歌手活跃在各类大型民族文化交流舞台上。不论是在闽东山海之间,还是跨越海峡两岸,甚至是录制“双音”载入神州七号向全世界播音,雷美凤始终将每一次演出都当作是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将中华畲族民间歌言唱得更加响亮。

如今,和雷美凤一同活跃在畲族歌言里的,还有雷石凤、钟金财、钟石福等4人。这种流传于我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及其周边畲村的音乐,既是畲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演唱方式和声部音乐复调性的组合形式。

一群舞线狮的人,一耍就是几个世纪

与“双音”同样极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还有深藏在霍童古镇的霍童线狮技艺。它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依附霍童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表演,是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新发和雷美凤一样,于2009年5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所传承的正是“八闽绝活”霍童线狮技艺。

现年68岁的陈新发告诉记者,他的祖辈是从泉州一代迁至霍童,线狮的技艺早期是从类似于提线木偶的表演方式演变而来。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创新,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现在的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过去,我们的表演并没有设计狮子抢球的环节,现在可不一样了,不仅有了狮子抢球的环节,还有从一头狮子抢一个球,到三头狮子抢一个球,再到球中球的设计。”陈新发介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陈新发便钻研起了线狮技艺。如今,老宅子里的阁楼上还摆放着一个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线狮,庄严厚重的历史积淀如同这座300年的老宅,似乎这里的每一个记忆都与线狮有关,每一个角落都能勾起发生在陈新发身上的线狮故事。

陈新发清晰地记得1986年在福州西湖表演线狮的情景。每次表演,约有15人左右,每人负责狮子的其中一部分。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用一根长约4米的杉木在不同距离位处装上滑轮,并且在狮子的头部、尾部系上往返的绳索,狮子的双腮左右系上两条绳索。线狮通过头索、尾索用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等配合,表演的雄狮出洞、三狮戏珠等动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技艺传承,期待更庞大的队伍

霍童“二月二灯会”期间,陈氏和黄氏线狮队伍会在镇上游街数小时,当线狮队伍穿过镇上的明清古街时,历史沉淀下来的古老技艺在一代又一代闽东人身上重新焕发。在陈氏线狮队伍里,目前最小的仅15岁。而在雷美凤100多位学生中,年龄跨度从12岁到40多岁,而从中寻找合适的“双音”组合,成了头等大事。

“表演‘双音’的两人不仅在身材方面要求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在音质的相似度、默契和配合上要求极高。”雷美凤介绍说,常见的畲族民歌只有单声部,而“双音”却是在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少见的多声部民歌。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媒介,但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雷美凤表示,对于年轻一代的畲民来说,他们可以借助汉字学习畲语。因此,市有关部门与蕉城区,联合蕉城民族中学、金涵亭坪小学、八都猴盾小学开设畲族民歌教学班。在蕉城区文化馆,这样的教学每周都在继续。雷美凤说:“只要学生们肯学,学多久我就教多久,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兰书玉是雷美凤的学生,虽然有畲语的基础,但学唱“双音”却十分费劲。她说,“双音”的声调高的时候极高,如果找不到间隙换气,一口气很难唱上去。光是唱一首完整的歌曲,就感觉很累,更何况一次“双音”表演需要连唱5首。

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陈扬州告诉记者,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共有1986人,我省拥有108人,其中我市拥有14人,排名全省第二。包括雷美凤、陈新发在内,还有屏南四平戏传承人陈秀雨、陈大并 ;寿宁北路戏传承人刘经仓、缪清奇;屏南平讲戏传承人张贤读;剪纸(柘荣剪纸)传承人袁秀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郑多金、黄春财;抬阁(芯子、铁枝、飘色)传承人刘端富;畲族小说歌传承人钟昌尧;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仕元;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梅相靖。

此外,在全省55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我市拥有6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4人。

在保护中,寻求更美好的未来

翻开闽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剪纸(柘荣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11月15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5年12月,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当年年底立即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评审委员会。

2008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专职的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也是目前全省9个设区市唯一具有独立编制的常设机构。

2009年4月,我市编辑出版了13卷本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以800万字的篇幅详尽记录了畲族文化。同年9月,市畲族文化研究所成立,成为国内首家地市一级的畲族文化研究所。

2010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4年3月,《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书稿编纂工作。

陈扬州表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其保护工作也得到了中央及省、市的大力支持。

对于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鼓励和支持,文化部多次下拨保护经费。2011年补助范围由原来的4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扩大到全市10位,保护经费也提高至每年每人1万元。2010年至今,省文化厅和财政厅联合下拨60岁以上省级传承人每年每人3000元的保护经费。而市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3年安排5万元,作为抢救畲族文化遗产的专项经费。2005年市财政又安排经费6万元用于第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工作,2013年市政府批准设立宁德市非遗保护专项经费,每年20万元,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陈扬州表示,下一阶段将注重推动原有项目的保护、提升,发掘一批新项目,促进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柘荣剪纸”、“黄家蒸笼”、“畲族银饰”、“畲族乌饭”、“畲族医药”、“畲族服饰”等项目,将加大与产业开发力度,实现传统工艺品的商业价值,以生产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创建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意义非凡。目前,我市已经公布了第一批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0个示范点,争取用2至3年时间,以点带面,由小而大,在全省建立国内首个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在文化遗产里看闽东山海如何演绎和延续传统的故事,我们期待翻开下一个更美的篇章。

朱圣强(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