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列第二位,辖18个乡镇,1040个行政村,113.2万口人。改革开放以来,沂水县大力实施“大开放、大发展”战略,全县工业门类齐全、结构优势明显,逐步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矿产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化工、板材家具等主导产业,及烟草、电子、造纸、包装印刷、制鞋、工艺美术、制革、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7个,省级名牌(著名商标)33个。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近200家。特别是食品、机械、布鞋,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明显,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食品城”、 “中国布鞋城”、 “中国油顶城”。
近年来,沂水县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根本,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提升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和“招大引强、招强引精、招商选资”战略,传统支柱产业得到较快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食品产业是沂水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有食品企业300余家,固定资产达到36亿元,从业人员6万人,规模以上企业102家,产品达十大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 年加工各类食品360多万吨,其中饼干产量达到40万吨,在全国饼干行业中位列第一,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2%,淀粉、淀粉糖产量达到200万吨,在全国淀粉糖行业中位列第一,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鲁洲生物、青援食品、大地玉米和家乐氏食品是重要的食品生产骨干企业。2001年,该县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并保持至今,2007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质饼干加工示范基地”、“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火炬计划功能性生物糖特色生产基地”,被中国地区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食品城”。纺织服装鞋帽产业是沂水县的传统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9家,主要以纺织织造、梭织服装、针织服装、鞋帽生产为主,有山东省著名商标1件(“锦云”牌)、山东省名牌产品1件(“芳源”牌腈伦纱线)。矿产建材行业是沂水县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有鲁南矿业、兴盛矿业、沂水山水水泥等多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矿产建材骨干企业,主要以铁精粉加工、水泥产业、石英砂加工为主。机械制造业是沂水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有液压油缸类、销轴类、连杆类、机床类、铸造类等,另有拖拉机、喷灌机、砖机、索具、轮毂、缩管、油泵、铜件、锻件、和五金件、冷拔管等产品。随着国家实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及实施机械行业振兴规划,该县逐步把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冶金矿山设备、汽车、摩托车等机械制造业作为机械产业提升和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植壮大以整机装配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县的工业和民营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全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酒精、发酵、化肥、煤化工为主体,医药中间体、磷酸盐及各类助剂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沂水县农业基础稳固,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之一,全国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县,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烤烟、蚕茧、油料产量居全省前列,沂蒙全蝎、大樱桃、雪枣等特色产品驰名全国。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铁矿、石英砂岩等优质矿产资源43种;可利用水资源8.16亿立方米,有大中小型水库151座,其中全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容量达5亿立方米。旅游业发达,已建成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天上王城、雪山彩虹谷、地下荧光湖等开放旅游景区11处,其中4A级6处,3A级3处。
2010年沂水
沂水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0.2∶37.8,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3.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8.5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8%;农民人均纯收入6840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1亿元,是“十五”总和的3.2倍。
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抓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用抓城建的理念建设新农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项目5498处;种植烤烟24万亩,收购烟叶59.4万担,实现烟叶税收7789.6万元。发展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115.8万亩,获得“三品一标”品牌142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20多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29家,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508个,入社农户15万户。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13.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5%。
工业经济显著提升。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方向,成立了食品、机械、矿产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产业提升工作线,抓调整、促提升,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2010年,全县4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0.5亿元,利税39.1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和5.4倍,年均分别增长35.6%和39.9%;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0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35.2%。“十一五”期间,实施5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500余个,完成投资141.7亿元;培植上市企业4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到7个,山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3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4家、市级14家,博士后工作站1处。矿业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全县矿山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税收4.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7倍和76倍,五年累计实现税收12.5亿元。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把旅游业作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主引擎,不断健全完善旅游产品集群、配套服务、市场营销、生态环境、行业管理、政策保障“六大体系”,形成了独有的“沂水旅游模式”。全县已建成开放A级景区11处,其中4A级6处、3A级3处、2A级2处,是全省4A级景区最多的县(市、区)。2010年,各景区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和5.1倍,年均分别增长16%和38.7%。[4]
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亿元,是2007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9:49.2:沂水新沂河大桥38.9,三产比重比2007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0.61亿元,是2007年的2.2倍,年均增长21.7%,全部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推动成立了盛荣小额贷款公司、福裕达小额贷款公司、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齐鲁证券沂水营业部、渤海商品交易所沂水营业部,2012年3月29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沂水支行正式开业,这是浦发银行在山东省设立的第一家县域支行。11家担保公司在我县开办业务并有3家设立分支机构;保险机构发展到27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6家,行业担保组织31家,被列为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沂水的产业结构更合理,综合实力更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