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

家乡区县: 山东省沂水县

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著名的书画之乡。苍山县小郭东村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泥塑之乡.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临沭县拍摄《梦想剧场》,捏面人就入了镜头。 郯城的木雕玩具历史悠久,式样繁多, 沂水高桥镇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刺绣之乡”。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月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义“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和睦。购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除夕过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白对联或不贴)、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起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地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也有说“请纸”的),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晚,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出,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神像前撒纸钱祭祭奠,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灶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托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 旧时多是”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谁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初一早饭(也有在晚饭)后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的初一清晨讨饭吃的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座,金银财宝一大垛”。

“滚鸡蛋”,又称“春游”。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为纪念介子推,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 婚嫁习俗旧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亲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父母双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则请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男女不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只好“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嫁给当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杀猪的是捋肠子”之说。 送书子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又称“传柬”、“过红子”。 送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冠笄、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男方热闹非凡,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被两名架媳妇的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寓意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枣者边撒边说:“先撒栗子后撒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意多生儿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鸡蛋,旁白:“大口咬着黄,日子过的强。”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边送边说:“我为哥嫂送尿盆,嫂子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里边的动静,谓之“听房” 寡妇改嫁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有“嫁夫随夫,丧夫随子”之伦,即寡妇不允许再过第二道门槛。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社会舆论则认为死后一劈为二,两个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只好深夜孤身逃走。离走之后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 其他习俗 生子养女城乡居民家庭生孩子谓之“添喜”。男孩称“大喜”,大门口挂红布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寓意为:“骑马射箭,能打会算”;女孩称“小喜”,门口只挂红布。丈夫先到女方家“报喜”,再告之亲友邻居。女方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点心、红糖、小孩衣服、尿布等物品,择日到男方家“铰头”。亲友邻里要在“铰头”之前送些鸡蛋、红糖、小儿衣服、长名锁之类,叫“送粥米”,以示祝贺。妇女生头胎满一个月时,娘家兄弟要接回去住一段时间,谓之“住满月”。在婴儿出生百日时,还要穿“百岁衣”,也叫“百家衣”,意祈孩子“长命百岁”。 祝寿也叫“过生日”、“上寿”、“做生日”。旧时老人年到花甲便开始祝寿,
生日这天儿女及亲友便带鸡蛋、长寿糕、猪肉、鱼、馍馍等物登门“做生日”。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喝“百年吉”酒。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给老人家做生日切忌间隔,直到寿终。否则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 生活习俗 (一)服饰 衣服 旧时个别官商地主多着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纺制的纯棉粗布衣服,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蜡染蓝印花布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丁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30年代后期,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 帽 旧时老人戴毡帽,青壮年戴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 鞋袜 旧时农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钩的“铲鞋”,夏天雨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也叫“三里丢”)。青壮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穷人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胶水鞋和袜子。 发型 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或打鬏,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成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

孤独醉翩翩(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