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啊

家乡区县: 山东省沂水县

      用具:用具 家具旧时一般农家有吃饭桌、小板凳、方杌、长板凳、箱子、柜、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钱柜、衣架、文平床、顶子床等。色泽多为棕色或黑褐色。 炊具旧时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烧柴灶,锅,鏊子、勺子为铁质,瓢用葫芦开成,碗、盆、壶、罐多是黑陶。新中国建立以后,渐添煤灶加风箱,白陶瓷碗、盘、盆和搪瓷用具逐日增多。 取暖用具 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亲朋到来抱把柴禾点燃驱寒,老年人用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户有火烘子或用木炭烤火。 照明用具 民间照明早时用铁碗灯、铝灯,点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蜡烛。30年代开始用煤油罩灯。 娱乐用具旧时文化落后,只有大村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户有笛、箫、京胡、二胡等管弦乐器。民国初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苍山兰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饮食: 居民习惯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两餐。穷人多以高梁、糁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多以糁子煎饼和稀粥充饥,且是“糁子煎饼两手捧,糊粥汤子照人影”,故有“椿树放翅(指发芽长叶),穷人饿的倒气”之说。一遇荒年便卖儿鬻女,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吃上一顿饺子,也是少放油多搁盐,于是富人讥笑说:“穷人吃顿面饭,三天离不开水缸沿”,指吃盐多齁的光喝水。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 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饮茶的习惯,大叶、小叶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数年长者有饮茶习惯,多是普通大叶,也叫“大把抓”或“老干烘”。平时一般农民只喝白开水或生水。 (三)住房 旧时居民住房,中农以上人家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一般堂屋3间,有的5间堂屋两头是挂耳,座北朝南为上房,成为“主屋”,由长辈居住;东西屋低于主屋,由晚辈居住或做仓房;南屋一般放柴草,另加门楼或阁当。屋顶多用黄草、麦秸苫盖。四面院墙封闭,只有大门是出进口。东部丘陵和中部平原为土木结构,西部山区为木石结构,有的用薄石板拿潲,周围多是石头干叉墙,一推就倒,故有“干叉墙吓死狼”之说。一般无门楼,大门多是篱笆门。日子贫困盖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有的住“团瓢”,仅能遮风避雨,不能挡风御寒。富家的四合院,宽大明亮,石基砖墙,有的重梁挂柱,青瓦盖顶,临街巷处筑大门楼,门后再装
拦门杠,穷富之间悬殊很大。

孤独醉翩翩(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