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春节狂欢艺术——社火

家乡区县: 渭南市大荔县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亲切的词语,又是一个象征家庭团聚的时节。在每一年的春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艺术与活动。有放烟花,有举行大型庆祝舞蹈,还有像我的       家乡大荔县,它有他独特的庆祝艺术,巨大的庆典活动——社火。
      到底什么是社火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我们大荔的春节狂欢民间艺术——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于秦腔故事。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也有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
      了解完了社火的基本知识,就一起去走进大荔社火,看看不一样的精彩。


      大荔县的社火是一种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大荔社火遍布全县,多于元宵节前后或重大喜庆节日举行。盛行于明、清,迄今不衰。参与者广泛,男女老幼皆有用场,丰姿多彩,载歌载舞。一村耍社火,方圆村庄,竞相观看。
      耍闹时,多由一村、社或数村、社联合表演,按规划路线进行。当通过要道,先点燃地雷、三眼铳,造成气氛。
      大荔县的社火发展史也是值得探寻的秘密。
      解放前,社火队排列甚为讲究:数根“摇杆”为前导,后随开道锣、肃静回避牌、日月龙凤旗、万人伞以及全幅銮驾等,形似仪仗队,壮其社威。仪仗队之后,锣鼓齐鸣,再由高跷或芯子,或狮子、龙灯、旱船、或竹马,或八仙鼓、花苫鼓,或血故事等形式配合行进,社火尾有的是倒骑驴,有的是独杆轿表演,嬉逗玩耍以示社火收尾。
      新中国成立后,社火仪仗队改进为:摇杆前导,后由彩旗、花束、花环、军乐等方队组成。
熟悉了社火的知识与历史演变,现在就一起去探求社火中的专用称号与独特的社火词语。
      摇杆:盛行于大荔县高明、范家、两宜、双泉等地。配合社火表演,少则七八根,多则数十根。将长一二丈至三四丈的一根竹杆用彩布裹缠,周围缀上彩绣裹肚、手帕、项围、小旗等物,杆顶扎一鸡毛掸子,杆底以杵石为座,围系串铃,由数人扛杆疾跑,至要道或十字口,扶杆摇动,霎时铃声悦耳,彩旗飘舞,造成欢快热烈气氛。

     踩高跷:又名踩拐子,拐子系用柳木制成,亦名柳木腿。一般高三四尺,有的五尺开外。踩时将拐子绑在人腿上,装扮成戏剧人物,排列成行。有些踩技高超者,可表演“打犟驴”、“扑蝶”、“跌双叉”、“跳桌凳”等,跑跳腾挪,引人入胜。

      芯子:活跃于城内、羌白、高明、范家、安仁、两宜、西寨等地,有桌芯、车芯、顶芯、背芯、转芯等多种。芯子均系铁制,桌芯与车芯中间先竖一老杆,(主杆)周围套支杆多根(视人物多少而定),然后将装扮好的人物(腰至腿部均用铁件绑扎)以“插鞘”方法装在支杆上,一台芯子即算装妥。芯子装扮多以戏剧或传说故事为内容,一出戏装一台者如《小姑贤》、《三娘教子》等,一本戏者可按场次分别装成多台,顺序排列,每台由四人或八人抬上游走。西寺子村装扮的多台芯子《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场用大车装成,人驾辕、牛拉梢,缓慢行进。南乌牛的《临潼斗宝》等剧目用“转芯子”装成,行进中芯子转动,以玄、高、妙、雅著称乡里。顶芯子和背芯子系将装扮好的故事人物,由一人背上芯子行进,形似顶在头上,别具一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芯子在形式上已由过去的抬桌芯、牛拉车芯,发展成机动车装芯和汽车拉芯;在内容上也逐渐演变为新时代的题材,如:《白毛女》、《刘胡兰》、《计划生育》、《五好家庭》等。
      耍狮子:活跃于朝邑、城郊、太山头等地。狮头、狮皮均系当地巧手自行扎糊,讲求形似。表演时,一人持狮头,另一人抱其腰、披狮衣、扮成狮形,一人扮武生、持绣球逗耍狮子抖体、摇头、摆尾、打滚、喷火、穿穴越碍、上桌子扒老杆等,要求三人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翻滚跳跃自如,既不失狮子雄姿,又不露皮下人迹,以神似取胜。
      舞龙灯 :节日晚上活动。用竹、纸、绸、布扎成龙形,龙头、身、尾三部分全长约二三丈,内燃蜡烛(现代用电灯),舞者数十人统一化妆成精壮武生,手握把柄撑起龙灯,在空中舞动,黑夜之中,犹如蛟龙腾飞,遨游太空。
      跑竹马: 多于节日晚间活动。马之头顶、臀尾,用纸盔成,分前后两节。分系骑马者腰间,前后活动自如,下用白裙遮掩人腿。通常为八匹马组成马队,每匹马前有马排子一人,后有打旗者一人,可扮戏曲人物。马排子身背背花,肩挎串铃,小步引马,铃声呛呛,马队可变换“白马分鬃”、“蝎子卷尾”等各种队形。竹马以平稳、整齐、队形变化多为观众叫绝。
      跑旱船: 通常杂于社火行列,多于元宵节夜晚活动。以竹竿作架,扎成船形,船身以花布围罩,舱门用彩绸、镜子、纸花等装饰,上盖凉棚,下围布遮脚。驾船者渔女装扮,划船者扮渔翁,持桨于船侧船后,边划边喊着号子“哎……噢……”,在锣鼓伴奏中,二人默契配合,情态逼真。夜间单独活动时常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秧歌,如《织手巾》、《拜年》、《十对花》、《货郎担》、《闹花灯》、《绣荷包》等,尤以两宜一带此项活动甚佳。
      青瓷船:与旱船表演相同,唯独它的装饰全用优质瓷器,大至冰盘,小至酒盅以及大小不等的各式瓷碟、瓷碗,或平铺,或重叠,以特制胶汁沾成大大小小的花形系于船架上,装上灯烛,行进时灯光闪闪,瓷器相撞,叮当作响,煞是惊人。本县仅两宜镇丰润村独有,据传始于清代,1986年曾赴北京参加展览。
      地游:又名地溜子,元宵节时在广场活动,流行于沙底、石槽,据传距今约三百年。用竹、彩纸扎成莲花形,女孩扮仙女,将莲花系于脚至膝部,成莲托仙子状。表演时,由八人扮仙女,一长者持蝇帚领队,仙女碎步缓行如水面莲花浮动,舞态纤细多姿,锣鼓伴奏,边唱边舞。50年代中央歌舞团以此为素材改编成《荷花舞》演出,受到国内外的好评。80年代,县文化馆又改为《金鱼戏莲花》,搬上舞台,曾参加地区舞蹈调演,并获奖。
      花苫鼓 :盛行于石槽、九龙、张家庄、西里等村,春节期间杂于社火中表演。兴起原因据老艺人谈有两说:一曰为纪念唐国公敬德;一曰纪念为锄除一恶僧而献身的九龙村李尚书之女而形成。花苫鼓(直径37.5cm,高21cm)一面用绣花裙、十带裙各1条,绣花裹肚、围围、水银镜各3个来装饰。表演时,五人为一组,一队为八组,即每组一面花苫鼓,一副铙、一面锣、一面马锣、一面花伞组成。花伞又叫二差伞,高140cm,直径42cm,每把伞用红绸64cm、绣花裹肚、围围各5个,一条十带裙和一个棉花姑娘装扮。击鼓舞蹈者皆为女性,她们身着彩服,腰系长裙,身披大红斗篷,额戴面花,足蹬彩鞋,鼓槌用绸扎,鼓用花苫,表演起来,如同彩蝶飞舞,鲜花盛开。1982年文化部将九龙村的花苫鼓作为研究资料录像收藏。
      血故事: 沙底村、马坊渡村流行年深久远,形似芯子,装扮故事或戏剧场面于车或桌子,人抬车拉,同社火列队行进。其故事多取材于有凶杀场面的戏剧,如:《铡包冕》、《铡国舅》等,其铡头、挖眼、剁脚、断手等处均用猪血、狗血涂抹,剖腹者抽出肠子(狗肠),给人以阴森恐怖感,新中国成立后极少活动。
      大荔社火的精彩,我与你一起分享了,想要亲眼目睹的就在春节来大荔,看看大荔的庆典狂欢活动——社火,亲身体验不一样的民间艺术,感受不一样的春节文化。
       下一年的春节,下一次社火庆典,我等你们的到来。大荔欢迎你们。

笨笨航(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